主旋律影视剧何以频频“出圈”

 

    编者按

    今年,《1921》《革命者》《长津湖》《狙击手》《中国医生》等主旋律电影,《山海情》《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光荣与梦想》《大浪淘沙》《中流击水》《百炼成钢》等主旋律电视剧,让理想与信念之光闪耀荧屏。再加上之前热映热播的《战狼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大江大河》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主旋律影视剧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并获得越来越热烈的市场反馈。那么,主旋律影视剧为何能频频“出圈”?本期话题对此予以探讨。

    思想: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樊树林

    这是一个主旋律影视剧精彩纷呈的年代,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取得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到《中国机长》《攀登者》的口碑炸裂、票房高扬;从《山海情》获得高评分,到《觉醒年代》成为文化大IP;从《大江大河》受到观众追捧,到《理想照耀中国》在视频网站播放量急剧攀升……毫无疑问,近年来的一大批主旋律影视剧占据了影视界的C位。

    主旋律影视剧火热“出圈”,首先是因为它们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发更多人对社会温暖、人性人生、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等展开思考,给予更多人精神成长的力量,也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新时代里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荣光。

    主旋律影视剧属于影视剧创作的主流范畴,应弘扬主流文化,塑造社会集体价值观,鼓励积极健康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持续传递社会正能量。在思想上“守正”,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所以主旋律影视剧要有澎湃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英雄情怀,引领时代精神。

    当然,如今的主旋律影视剧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观,十分注重依于史实或现实,以更接地气、更让人感动甚至浪漫唯美的方式讲述故事,情怀更深更浓,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可以说,如今任何一部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主旋律影视剧的出彩,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拿《山海情》来说,它展现了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动人故事,主创人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讲述真实故事,投入真情实感,踏实进行创作。现实、真实、踏实,终于换来好评如潮。守正,守住根本,才能铸牢作品的思想根基。

    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以山河为经、以岁月为纬,以人物为峰,以党史为鉴,展现了百年来成千上万先烈们共同书写的非凡历史。它除了调动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还合理使用了难得一见的珍藏档案、业内名家的绘画作品,以及从全国各地拍摄到的展示大好山河、风云岁月的经典镜头,还有手工沙画、分层动画等多元素表现形式,充分提升了作品的叙事张力和作品的颜值。

    每个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秤,主旋律影视剧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益,也说明当下社会主流意识在回归,更折射出创作者能够摒弃浮躁心理,能深度挖掘历史风云,能走进生活触摸信仰的温度,更能用契合时代的叙事方式去还原一段段往事,去塑造一个个奋进者的形象。

    时代无论怎么变幻,社会主流价值不会变。我们需要更多优秀主旋律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传播正能量。

 

    题材:满足了多样化诉求

    任启鑫

    去年底,40集抗美援朝战争剧《跨过鸭绿江》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我和妻子一集都没落下,每个镜头都看得用心专注。在我们影响下,上八年级的孩子学期考试结束后,每天也准时和我们一起坐在电视机前,一家三口边看边交流,谈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谈某一场战役的细节和情景,也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事实上,不只是《跨过鸭绿江》,近年来,吸引我们一家的主旋律影视剧还有很多,比如,红色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扶贫剧《山海情》《花繁叶茂》,抗疫剧《在一起》《最美逆行者》,党史剧《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因为题材广、种类多,如今的主旋律影视剧更适合许多观众的喜好,也就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共情共振。

    可以说,题材多元化是近期主旋律影视剧深受观众青睐的原因之一。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同是精神食粮,有人趋向于革命战争题材,有人趋向于讴歌新时代英雄事迹的题材,有人喜欢脱贫攻坚题材,有人想看反映疫情防控情景的作品,有人爱看改革开放中商业浪潮奔涌的剧作……正是因为如今的主旋律影视剧题材广泛,涵盖许多行业和领域,涉及到许多重要事件,绝大多数观众都能被吸引、被留住。

    而且,许多题材都能求新求真。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反映的是祖国与家乡的变化,表达的是爱祖国与爱家乡,但创作者对这种题材的处理,采取的是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方式,正能量传递隐而不显。有些题材的主旋律影视剧还充分展现出浓厚的时代质感和时代温度,让有的观众“看完一遍还想看第二遍”。

    再回头说说《跨过鸭绿江》,它通过全景式的展现,史诗般地演绎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但它并非简单地就历史说历史,就战争说战争,而是以引人入胜的叙事,娓娓向观众讲述那段历史。全剧中有最真实的史、最崇高的情、最深重的义、最温热的心,张力十足,引人思考。老年人看了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年轻人看了能够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青少年看了自豪感会由然而生。这就是战争题材主旋律影视剧求新求真的结果。

    总之,如今的主旋律影视剧题材多样化,展现的是多姿多彩的影视创作。观众是多样化的,年龄不同,口味不同,诉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主旋律影视剧应尽可能满足更多观众的多样化诉求。

 

    人物:摆脱了工具人身份

    苑广阔

    这几年,成功“出圈”的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喜欢看电影、电视剧的70后、80后观众来说,他们会在对比中产生一个直观印象,那就是现在的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好看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的主旋律影视剧中的人物不再脸谱化,而是越来越平民化、越来越接地气。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用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折射整个大时代的变化。而平民化和接地气的人物塑造,可以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可以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有对比才知差距。曾经有一些主旋律影视剧有一个通病,就是人物扁平化、脸谱化,正面角色是一味的“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让观众觉得距离自己很远;反面角色则从头坏到脚,从始至终一味地坏,不但失去人性,也完全没有个性,成了整部作品的“工具人”。这样的主旋律影视剧看得多了,观众慢慢也就审美疲劳了。

    近年来,随着国内影视业的发展,尤其是主创人员在创作理念上的进步,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在主旋律影视剧中,一大批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拒绝脸谱化的人物被成功塑造出来,成为一部作品能否取得最终成功,获得口碑、票房或收视丰收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去年热播的公安刑侦剧《三叉戟》为例,它为观众娓娓讲述新时代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风采。显然,这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作品。但它打破了人民警察的传统演绎方式,没有设定一种完美形象,而是进行了平民化的英雄塑造。他们会随身揣着泡着枸杞的保温杯,会因20年前的误会争吵不止,会因身体的影响无法跟上犯罪嫌疑人逃跑的步子,会在新技术面前略显“笨拙”……这种人物设定的平民化和生活化,让观众觉得人物鲜活、真实,故事也变得相当生动。

    电影《中国机长》的英雄形象同样摆脱了“高大全”的脸谱化形象,把英雄人物还原到普通人的层面上进行表现,表现了机长的日常生活状态,更接近观众的平民意识,表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多维立体的普普通通的平民英雄。《攀登者》中的吴京不再“耍帅”,而是一个一脸沧桑、两鬓斑白的烧锅炉的普通工人,与他以往的形象相比,这也是一种平民化。

    像这样既写大英雄、又写小人物,或者把大英雄平民化的主旋律影视剧还有很多,有的甚至只着眼于平凡人物的塑造,更有助于引发观众共鸣。把人物塑造成功了,作品也就成功一大半。

 

    转型:避免了模式化窠臼

    唐伟

    近年来,随着一部又一部好电影与热播剧出现,主旋律影视剧“出圈”已成为一种现象。这是可喜的变化,由此证明,优秀的影视剧没有题材之分,也没有主旋律与非主旋律之别,只要尊重创作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主旋律影视剧同样可以成为“商业性大片”,既叫好又叫座。

    从探讨的角度说,主旋律影视剧创作,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被冠以“主旋律”标签后,创作风格可能会模式化、雷同化,由此可能会造成观众对主旋律影视剧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如果主旋律影视剧在创作过程中,过于强调教育意义,不太尊重创作规律,更不会进行商业化、市场化探索,那么,就无法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或留在电视机前。不过,从实际情形来看,过去,我们的主旋律影视剧创作在杜绝模式化、雷同化方面,做得比较好,如今则是更好。

    事实上,任何类型的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必须尊重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以满足观众精神需求作为创作初衷。即便是主旋律影视剧,观众普遍接受,才能体现它们的创作价值,才能弘扬正能量,实现宣传教育的重任。事实证明,主旋律影视剧只要转型为观众而创作,就会受到观众的欢迎,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比如,无论是《战狼2》还是《红海行动》,作为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主旋律电影,市场的热度、超高的回报率和良好的社会口碑,都无不证明它们是成功的。

    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对于其成功之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这部剧艺术地‘活化’了历史人物,从而证明了历史剧创作的一个‘原理’:人活则历史活,历史活则电视剧活。”不是脸谱化、符号化地塑造主旋律作品的人物,而是进行了人性化的创作,让每个人成为真实而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体现。

    制作:插上了诗意的翅膀

    杜建锋

    影视剧终究是美的艺术,而美的呈现需要制作方的用心,用心拍摄,用心后期制作,只有精雕细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毫无疑问,当前的主旋律影视剧之所以越来越好看,除了思想、题材、人物、叙事手法等越来越好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制作越来越精良,越来越懂得如何俘获观众的心。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李大钊从日本返回中国,黄沙漫天的北京城里,穷苦的老百姓正在挨饿,以糟糕的天气烘托了中国风雨飘摇的历史情境;蔡元培聘用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的情节,剧集化用了“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的典故,以一幅雪中登门、求贤若渴的图画,绘制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的重要时刻。可以说,艺术化的镜头语言为这部主旋律影视剧增色不少,为其叙事插上了诗意的翅膀。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影工业体系更加成熟,制作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方面,主旋律影视剧并没有拒绝采用新技术,甚至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如,相关公司在制作《八佰》时,就使用了全球最先进的IMAX摄影机,虽然额外增加了许多开销,但效果却出奇的好。正如评论所说,《八佰》是一部力求在工业上完美的电影。“技术永远在更新,但人的意识的更新是更重要的。”大胆使用新技术,画面感十足,让观众有一种被带入感,这恐怕是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好看的重要因素。

    又如,据报道,《战狼2》有4000多个镜头,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都经过电影制作团队精心设计和打磨。有匠心才能做出好作品,《战狼2》之所以票房大获成功,恐怕和电影制作团队的用心分不开。

    影视剧是要讲究光影之美的,这方面,如今的一些主旋律影视剧亦不例外。比如,《古田军号》中,就充满了时光雕刻的美感,其运用色彩美学制造出了十足的年代感,让岁月的痕迹更加彰显。同样,在扶贫题材电影《十八洞村》中,唯美的湘西画卷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化社会,影视创作技术日新月异。主旋律影视剧的制作当然需要紧跟时代潮流,要广泛借助各种创作手段,要在制作上下大功夫,要有一颗匠心,创作出更多不负时代的作品来。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影视剧内容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好的内容基础上,制作更加精良的作品,在光影的世界里,让美感始终与主旋律影视剧一路相随。

当前:B4(2021年06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