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暑托班托出不一样的暑假

 

    编者按

    父母要上班,暑假孩子去哪儿?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其中提出,从本地实际出发,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同时,教育部门还应积极会同共青团、妇联、工会、社区等组织,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提供学生暑期托管服务。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成都等不少城市已出台暑期托管服务政策,有的已开设了暑托班。“官方暑托班”有什么好处?应该怎么开展托管服务?怎么解决经费等问题?本期话题对此予以关注。

 

    为啥托——

    免除家长“孩子去哪儿”之忧

    苑广阔

    全国中小学校已进入暑假。对于假期,大多数中小学生的父母往往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放假了,自己可以多些陪伴孩子的时间,周末还可以带孩子外出参加一些活动或者旅游;忧的则是孩子放假,父母不放假,孩子怎么办?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无法很好地照顾自己,家长去上班,不放心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

    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把老家的老人接来帮忙照顾孩子,要么把孩子送回老家,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照顾。但是,对于那些父母年事已高、不能再帮忙照顾孙辈的家庭来说,暑假期间孩子去哪儿,确实是一个难题。而这个难题,在今年,一些地方通过“官方暑托班”得到解决。

    比如在武汉,在共青团武汉市委的推动和支持之下,各个社区凭借自己的资源,建立了专门针对武汉市小学生的暑期托管机构,并且奉行免费托管的原则,只要是具有武汉市学籍的小学生,都可以报名申请托管机会。在这个基础上,优先向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低收入双职工子女倾斜,以便于帮助他们的父母消除后顾之忧,更好地投身于工作和事业。

    可以说,武汉这个被网友称为“官方带娃”的暑期托管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帮很多家庭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孩子进入社区托管班以后,不但解决了家长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无人照顾的安全隐患,而且,社区托管班还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让孩子们的暑假生活过得充实、愉快、安全、健康。除此之外,社区托管班还提供作业辅导服务,避免一些孩子在暑假期间学习进度滞后。

    在全国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家庭需要暑假托管服务。所以,北京也提出,由各区教委组织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的暑期托管服务。上海市的爱心暑托班则为小学生提供公益性暑期看护服务,以学校为主体,发挥家委会和社会力量开展托管服务管理。

    希望在以后,有条件的地方继续实行“官方暑托”,没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创造条件,推出类似服务,让孩子们在暑假有个好去处,让那些有需要的父母和家庭没有后顾之忧。据报道,今年暑假,由于“官方暑托班”纷纷出现,一些校外培训机构遇冷,这就证明,不以学业培训为目的的“官方暑托班”也可以为孩子们减负。

 

    怎么托——

    别成了“圈养”或“第三学期”

    王丽美

    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暑期托管服务,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受到热烈欢迎。接下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孩子们在暑托班里到底该干什么?

    过去,一些在暑假期间无法看管孩子的家庭,曾参与个别地方探索的社区暑期托管,但效果难如人意。在以往的实际操作中,社区暑托班要么将孩子们集中在几个房间里写作业或看书,不准外出,也没有组织什么课外活动,以避免安全风险,形式单一枯燥,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要么把托管班变成补习班,违规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暑假成了孩子们的“第三学期”。

    暑假是一段比较漫长又重要的时间,是孩子们在两个紧张的学习阶段之间,获得休憩、快乐、发展自我爱好的重要阶段。然而,暑假单一的“圈养”或者加码补课的“第三学期”,都违背了孩子们的天性,增加了他们的身心负担。这样的做法模糊了托管服务的“边界”,与放暑假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

    如今,多地政府推行的暑期托管,要注意避免沦为“第三学期”。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之时,需要严格将“假期服务”与“规律学习”区分开来,划定托管课堂可以做什么、倡导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边界,严密筑牢“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这道防线,坚决杜绝暗中将假期托管变成复习班、补习班的不良现象。

    在区分假期和学期之下,暑期托管服务举办者要制定科学的托管工作方案,并依据实施状况不断调整、完善,因地制宜地开展作业辅导、体育锻炼、艺术熏陶、兴趣拓展、科学探秘、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托管服务,用丰富多彩的暑假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从托管服务中发掘自身优势与潜力,培养兴趣爱好与特长,或得到真正的休息和玩耍。

    托管班提供的内容要丰富多样。阅读、观影、书法、绘画、球类运动、集体游戏等项目,平时因为上学忙、时间紧,不少学校与家庭往往忽略了这些课外活动。在暑假较为宽裕的时间里,托管班可以帮孩子们安排上这些活动。

    据报道,在成都,有的社区暑期托管班带领孩子听“银发”志愿者讲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进行体能训练、参观博物馆等。在上海,今年参与爱心暑托班的单位会“带课进班”或“配送课程”,提升知识性和趣味性,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发了党史主题课程;上海市卫健委负责“卫生健康专题课程”;绿化市容、水务、市场监管、体育等单位则分别“配送”环保公益、食品安全、体育培训等课程。这些地方的暑托班内容让不少孩子与家长心动。

    可见,把一些平时因时间限制无法实施的项目,安排到暑托班中来完成,就可能让家长满意,让学生喜欢。

 

    谁来托——

    众人划桨开大船,方可行稳致远

    樊树林

    毫无疑问,“官方暑托班”是优化公共服务的民生工程,这是教育部门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此举受到广大家长的拍手称快,理所当然。

    暑期托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书育人的学校应是主阵地,教师需要积极参与,但需要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以兼顾教师的休息权,在此前提条件下,再号召广大教师参与托管服务。学校作为组织者,还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师生需求,设计好契合孩子成长的多元化课程。

    但依靠学校的“独奏”,很难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就需要统筹整合多方资源,让更多组织参与到暑期托管服务中。只有“众人划桨开大船”,“官方暑托班”才能行稳致远。

    既然“官方暑托班”是一项民生工程,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也不能置身事外,需要对照自己的职责,主动融入暑期托管服务。共青团可以围绕暑期托管服务的需要,招募一些青年志愿者补充到托管服务之中,这也是为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提供平台。工会可以组织劳模、非遗传承人等走入学校,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他们在和非遗传承人的接触中爱上非遗,筑牢文化自信。而妇联也可以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尤其是防范未成年人受到侵害入手,组织力量,为孩子们传授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与智慧。

    学校是暑期托管的主阵地,而社区同样应是暑期托管的大课堂。在暑期托管服务中,社区需要发挥自己的基层优势,有序开放社区内的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红色教育基地等,最大限度整合社区的教育实践资源,让孩子们走进这些场所,接受社会方面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立足公益服务的基础上,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引进第三方机构加入暑托服务。基层政府部门应对辖区内的艺术类、体育类等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摸底调研,筛选出部分培训机构,通过购买服务,让它们加入到暑期托管服务中,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暑期健康、快乐成长。

    暑期托管服务是民生实事,只有将服务做精做细,才能真正“掌声响起来”。而这既需要合理科学的顶层设计,需要学校进行职责细化,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能在服务推进中做到各负其责、无缝对接。只有形成一种“大合唱”,暑期托管服务方能真正为群众解决后顾之忧,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钱哪来——

    发挥地方财政补贴的主导作用

    朱清建

    毋庸讳言,政府版暑期托管服务需要资金。理顺资金的问题,是这项公共服务能够长期运行下去的关键。

    暑期托管服务毕竟需要人力参与、物资耗费、场地使用等。政府版暑期托管服务提供者多为学校和社区,然而不是所有学校和社区都能承担相关费用,有的学校和社区的经费本来就紧张,但暑期托管服务的一些必要费用还是需要支付的。另外,对于参与暑期托管服务的老师来说,他们毕竟牺牲了自己的部分假期时间,应得到相应补偿。所以,理顺资金的问题,是政府版暑期托管服务很重要的问题。

    说到资金,是不是意味着要向被托管的学生收费?未必。对于服务对象来说,“官方暑托班”要确保公益性与普惠性,尽量少收费(比如收点伙食费、必要的材料费)或者不收费。学校和社区暑托服务本身属于教育部等部门指导倡导、学校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志愿参与服务的活动,应以公益为先。还有,就所提供的服务而言,托管并非开培训班上课,营利不是托管的本义。比如,武汉市今年举办的官方暑期托管,奉行的就是免费托管。有的地方即便收费,也是规定,必要的午餐、保险、活动耗材等费用由学生家长承担,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免费。

    那么,办“官方暑托班”的资金从哪里来?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各界捐赠等渠道。其中,要突出地方财政的主导作用,给予学校和社区相应补贴,补偿二者在暑托服务中支出的场地费用、水电费用、耗材费用、老师或志愿者服务费用、社会实践费用等。比如,有的地方由财政部门核拨课后延时服务经费。同时,也可以积极吸收一些热心企业、爱心人士给予的捐赠等。

    实际上,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提出,地方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暑期托管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可参照课后服务相关政策,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实行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的,收费标准由地方教育部门商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示、做好宣传工作,学校不得违规收费。

    一言以蔽之,政府版暑期托管服务要做到运行费用有保证,以成本补偿为目的,公益为先。

 

    如何管——

    监管有所为,才能防止“脱管”

    龙敏飞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进行的调查显示,对于学校、社区等推出的暑期托管服务,受访家长关心日程安排是否符合孩子兴趣、安全管理措施是否到位、师资力量是否充足专业、服务内容是否明确细致、收费价格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等。家长的这些关心,恐怕传递出一个心声:这类暑托班也必须防止“脱管”。

    按照公众理解,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乃至家长,应该都会喜欢暑假,因为这是难得的休息时间。这条线上的所有人都不用那么劳累了,这自然是好事。但近年来,对于暑假,这条线上的所有人,似乎也是五味杂陈的感觉。对老师来说,担心暑假被蚕食,需要参与托管班;对孩子来说,暑假是不存在的,只有“第三学期”;对家长来说,也很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如何选择托管班,便成为一门技术活儿。

    缘于此,教育部印发《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暑期托管服务要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学校不得强制学生教师参与暑期托管,托管服务以看护学生为主,不得组织集体补课等。这些规定显得针对性十足,是想对现实予以纠偏。

    但是,一纸通知,未必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前,个别地方早就在探索学校或社区托管班。对托管变形、异化为补习班的现象来说,这背后也有多重焦虑与冲动。对家长来说,教育焦虑是摆在那里的,“第三学期”的焦虑也是摆在那里的,只要有人在补习,他们就有可能跟风;对一些学校来说,也有学生成绩排名与升学率的压力,它们也可能将托管班异化为补习班。不然,个别地方早就在探索的托管班发生变形、异化等类似现象,应该早已绝迹了。

    如今,多地教育部门推行正式版暑期托管服务,若想不变形,需要监管有所为。一则,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监管,发现一起异化现象就严惩一起,利剑高悬才有足够的震慑力,反之,若没有惩戒措施配套,相关规定就可能成为“纸老虎”,恐难“照进现实”;二则,对监管部门来说,也应畅通投诉举报机制,因为监管不可能全方位、全覆盖,这就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监管,如此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三则,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要盲目焦虑并追捧异化为补习班的托管班,而要成为积极拥护教育部门相关规定的行动者,唯有家长能从教育焦虑中走出来,托管变形的事情才会失去现实土壤。

    相关部门推出的托管服务,本身是民生工程,是为了服务于那些无法看护孩子的家庭的,就不能异化为“闹心工程”,成为孩子们的新负担。为此,与此相关的所有人与学校、社区等机构,都应付出努力。期待三五年之后,各地都积累了一些经验,把“官方暑托班”越办越好。

 

当前:B4(2021年07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