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是一排排老民居,一家挨着一家,几户人共用一个庭院。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花草草,左前方,用水泥垒起了一个小池,小池旁边长了棵无花果树。立秋过后,虽然太阳的余威不减,但院中的那棵无花果树已经果实当头。
无花果树高两米,树皮呈暗褐色。枝条直立,虽看似粗壮,却极易折断,会分泌白色稠状乳汁。叶子的边缘呈波浪状,有齿痕。小时候,我曾问外婆:“这树为什么叫无花果?”外婆说:“因为无花果树不开花,直接结果子。”长大后,我才知道,无花果并不是不开花,只是它的花开在果子里面。
在过去的农村,水果非常稀少,所以每当无花果开始变红时,就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每个孩子都望着还不算丰硕饱满的无花果,垂涎欲滴。
人多,果子少,怎么办呢?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每户派一人摘果子,不能多摘,先按照每个人两颗分配。但是大人一般都不吃,留给小孩子。这时,我和弟弟像猴子一样,在自家人面前窜来窜去清点人数,数着:“一、二、三……”
无花果的皮特别薄,一蹭就会烂。我和弟弟将竹篮子清空,洗干净,用来接无花果。看着篮子里的果子越来越多,我的心里美滋滋的,还没开始吃,嘴巴就已经甜了三分。摘完,我们把无花果放盆里,一个一个洗得仔细,还不敢用力搓,生怕它烂了。
洗干净后,将无花果掰成两半。别看它的皮还是绿色,里面已经排满了红得发紫的果肉,犹如千万粒芝麻聚集,一层一层地簇拥着花蕊。把果肉放进嘴巴,咬一口,肉质松软,满口香甜,比糖还甜,美味极了!
无花果,让每个秋天都充斥着甜味,更让我的童年多了一份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