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基地”育人模式——
将传统文化学习“搬”到基地

 

    “我以前知道孟母断机杼的故事,但没来过孟府孟庙,今天我们在孟庙现场体验了‘拜师礼’,我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近日,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兖矿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刘梓涵和同学们到“两孟”基地研学后开心地说。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完善中小学生道德修养、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济宁市教育局局长高广立介绍,“济宁市长期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特点,扎实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课堂教学为渠道、经典诵读为形式、系列活动为平台、师资建设为保障、专题研究为引领’的立体格局。”

    当前,济宁市正在大力推进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重点改革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基地’育人模式实践探索”的深入研究和实施,立足课堂和基地,着眼体验和实践,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创新。

    ◎ 课堂教学

    典型范例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近日,曲阜市昌平中学教师曾超参加了济宁市“深化模式建构,促进深度学习”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感觉受益匪浅。

    “要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系统、全面、可持续,课堂是最好的载体。”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昭洪说。然而,传统文化课堂怎样上才合适,很多教师心里并不清楚。济宁市在大量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体验参悟式、对照融合式、主题探究式、统筹渗透式等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型,在全市推广实施。

    吴昭洪介绍,“体验参悟式”课堂在活动体验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机会;“对照融合式”课堂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放到现代语境中进行对照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和文化自省能力;“主题探究式”课堂通过团队合作开展“知情意行”多维度主题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文化认知与评价能力;“统筹渗透式”课堂将传统文化要素与具体学科内容、当代文化合理连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020年6月,济宁市还专门成立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体验教育、课题研究等5个专题工作坊,通过12所工作坊主持校和近百所参与校的示范引领,以及各县区的公开课、观摩研讨、联盟教研、送课下乡等形式,统筹推进教学模型的研发与实施,突出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目前,济宁已推选出90个富有孔孟之乡特色、可资推广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优秀案例,28个传统文化教学优秀改革项目。相关调查显示,95%以上的传统文化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主动选用教学模型,深化模式建构,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

    ◎ 基地体验

    让学习在“现场”发生

    “过去,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只局限于校园里、课本上,往往只重视课堂传授,忽视亲身体验。实践证明,在亲身实践体验中,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更有利于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品质。”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步德说。

    济宁近年来将传统文化学习“搬”到文旅基地,通过“培养一批体验基地,培育一批配套课程,以基地促课程开发,以课程促基地建设,最终辐射更多区域”的实施路径,探寻出了一条文旅与教育融合发展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之路。

    王步德介绍,在基地体验中,济宁充分发挥全市80余所省市级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指导各学校建立了“数字国学体验馆”“校园体验互动区”“传统文化大讲堂”等体验教育平台,开发了拓印、席编等50个非遗文化体验课程,遴选了首批60所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示范校。同时,依托济宁地域文化优质资源,确定了50余处研学基地,开发出20多个基地研学课程。

    ◎ 评价引领

    科学设计教学行为的指挥棒

    如何科学评价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和水平,是事关传统文化教育科学设计教学行为的“指挥棒”。

    “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的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从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确立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祝成彦说。

    近年来,济宁市教科院相继编制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明确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评价指标;研制了《传统文化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后,传统文化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并深入推动教学设计体现“文化之魂”,教学组织过程体现生活化、实践性、教育性原则,教学实施聚焦“文化素养”。

    “我们着眼教学情境的合理性、教学手段的整合性和适切性,在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时采取过程化考评,以形成性成果为依据,加大对体验活动和任务评价的权重,减小纸笔测试的权重,引导学生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认识、感悟和情感,对体验活动和任务提出更高要求。”济宁市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团队核心成员王瑞祥说。

    “‘课堂+基地’的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实践,实现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和实践体验基地建设的有机融合。”高广立说,“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培育济宁特色、形成齐鲁样板、创建全国品牌的目标定位,继续努力打造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亮点。”

    (《中国教育报》 魏海政 刘军)

 

当前:5版(2021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