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锅边糊
程新兵

 

    有些美食一年四季都有,但在天寒之时吃起来最够味;有些美食只有冬天才有,少了它们的冬天注定是不完美的。比如,这锅边糊,就是福建人冬天里最爱的美食之一。

    锅边糊在福建各地的小摊和小吃店里都很常见。因地域不同,又有福州锅边糊、漳州锅边糊、莆田锅边糊等不同种类,并传至海南、潮汕、台湾等地,甚至被带到海外。

    锅边糊又称鼎边糊,有悠久的历史。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就曾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

    锅边糊怎么来的呢?福建当地民间传说,嘉靖年间,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出击。老百姓一听着急了,不吃饭怎么有力气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把肉丝、蚬子、木耳、蛏干等一股脑混煮成汤,把米浆刷在锅边,不消一刻钟,锅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

    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福建锅边糊是怎么做的,其真正的做法也不复杂——上好的大米洗净浸泡一夜,捞出磨浆;把猪骨头熬成骨头汤,再将虾干、蛏干等配料放进骨汤里用中小火熬煮,待出味后盛起;紫菜洗净撕碎,韭菜切末,瘦肉切丁待用;用大锅将备好的汤加一倍清水烧沸,往锅边抹一层油,用碗舀米浆往锅边细细浇一圈,盖上锅盖焖约半分钟;揭盖,把锅边的熟米浆片铲到汤里;再添点汤和清水加盖烧开,如此反复;当最后一次浆成熟铲入后,加入虾干、蛏干、紫菜、瘦肉、韭菜等煮开出锅装盆;调入酱油等调料即可食用。

    在福州的大街小巷,还没到6点,早点摊老板已经开始准备做锅边糊的材料,红红的煤炉,白白的蒸汽,鲜香的味道,这是属于老福州清晨的风俗画。

    判断一碗锅边糊是否好吃,喝一口清汤就能知晓,简单的小海鲜吊出的清甜鲜美在清早涌入口中胃里丝毫不会有阻碍。喝一口汤是锅边糊一上桌就要做的事,吃得慢的话,汤会被糊吸走了。刚出锅的锅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搭配油饼、芋粿,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生在福州,就好这一口。

 

当前:A3(2021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