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晏阳初
——读苗勇先生新著《晏阳初》有感
张灿

 

    苗勇先生是我的巴中乡友,又是文友,亦是多年交谊颇深的好朋友。苗勇工作繁忙,但他善于发扬钉子精神,博览群书,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二十多年来著有《山民》《山韵》《丰碑》《小曲乱弹》《见证天使》《散落的文字》《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历史不会忘记》《曾溪口》等文学作品16部,先后荣获四川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梁斌长篇小说奖等,成绩斐然,实属不易。

    最近,苗勇先生的新作《晏阳初》问世,我认真研读后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晏阳初》是一部长篇人物传记,有强烈的时代感,主人公晏阳初在各个时期都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获誉“出身于书香世家的中国人民的儿子和世界公民”,被赞扬为“你已准备了一整套不但能为中国而且能为世界任何地方的平民改善生活,并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你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我为故乡巴中出了这么一个享誉世界的杰出人物而骄傲,也为我的好友苗勇写出了这部《晏阳初》传记体式宏篇巨著而欣喜。

    晏阳初为什么能受到全世界推崇和景仰?这同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巴中这块土地的孕育密不可分。

    晏阳初出生在巴中,祖上是巴中颇具名望的书香之家。其父晏美堂是巴中的饱学之士,以教书为生,兼为市民把脉行医。出生于1890年10月26日的晏阳初,自幼受父母和父亲结交的颇有文化修养的好友熏陶,不到4岁就随父到塾馆读书,从小立志发奋图强,长大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他在塾馆里认真听讲,大声朗读课文;回到家里,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他逮着谁就问谁,家里时不时地传出他稚嫩的读书声。有时,父亲去和文友相聚吟诗作赋不在他的身边,小小的晏阳初也从不懈怠对自己的要求。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自从进入学堂后,以前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家伙不见了,小阳初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读书和学习上,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在晏阳初的幼年求学岁月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义思想就在父亲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中,深入到他的灵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古代仁人贤达的风骨和智慧让他沉迷,儒家文化所奉行的民本思想,仿佛是暗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在他的心坎上。这为他今后从事平民教育、一心为世界劳苦大众服务打下了思想基础。

    晏阳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一天天长大。后来,晏阳初接触到了美术、历史、物理、化学等新式学科,这些新学科是私塾里见不到的,让他很是入迷。几经辗转,晏阳初到阆中天道学堂求学,在那里,晏阳初刻苦学习,四年的学习时间为晏阳初奠定了西学基础,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又被老师推荐到成都华美学堂学习。

    巴中到成都路途远,要走十多天,去成都的路上,晏阳初与身背重物的劳动人民为伴,听着他们粗犷的歌声,走进他们的世界。这为他日后决心要解救穷苦人民植入了感情基础。

    晏阳初到华美学堂读书后,经常利用假期给富人家的孩子补习英语,挣来少许报酬补贴生活开支。

    后来,又经朋友介绍并资助他到香港大学读书。入读香港大学首先要进行入学考试。由于学习内容差异等问题,第一次晏阳初考得不好,必须再学三年才可以考香港大学,当时晏阳初已经21岁了。晏阳初暗暗下定决心,不管吃多少苦,都要把成绩提上去。他是一个有了决心就马上付诸行动的人。他清楚,不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辛劳,学习是不会取得长足进步的。

    从此,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印象中,晏阳初总是夹着一沓课本,行色匆匆地奔走在宿舍和课堂之间。每次上课前,晏阳初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里,做好一切上课的准备,然后耐心等待老师到来。老师讲课时,他一直全神贯注。课间休息时,别的学生在操场玩耍,他仍在学习。晚上别的学生早已进入梦乡,他仍在路灯下埋头读书。

    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的艰辛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期末考试时,他的成绩突飞猛进。暑假同学们都回家与亲人团聚了,晏阳初仍留在学校里继续学习,空荡荡的校园里没有了平日的喧嚣,倒更利于静下心来学习。

    此时,从教务处传来一个好消息:香港大学马上要招收下一届新生。晏阳初又去报名考试了,此次考试晏阳初获得了香港大学第一名。按规定凡考取第一名的学生可获得奖学金1600元并必须加入英国籍。1600元奖金对晏阳初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晏阳初听到要改变国籍,便断然拒绝了领奖。

    晏阳初拒领奖金一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为他积聚了声望和人脉,使他成为了香港大学的名人,很多同学都佩服他的志气和勇气,也结识了很多有志气的朋友。

    晏阳初在香港大学经过几年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又到美国上了耶鲁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全靠他勤工俭学挣来的,个中艰辛难以细表……

    作家苗勇用十多年时间,研读了《晏阳初文集》《晏阳初传》《告语人民》,以及许多介绍中国平民教育和世界乡村改造的史料和回忆录、报告文学等介绍晏阳初的作品。加上他是巴中人,在巴中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更有条件采集到诸多资料。其著述的《晏阳初》传记文学才能那么生动、详实、感人。

    此文我专就晏阳初寒窗苦读,践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方面重点加以摘取和表述。这些浅见读者诸君其实早在苗勇先生作品里获得,我只不过是再次细嚼个中滋味。在苗勇先生讲好“中国故事”中,获取平民学子、以及更多的近现代中国人的拼博精神食粮,与诸君共勉。

    (作者为四川省文化艺术品产业协会主席兼党委书记、省人大办公厅特聘研究员、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当前:4版(2021年1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