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如蚕
刘庆鹏

 

    我对蚕并不陌生,小时候见过村里人养,上学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也养过,长大当了老师成了“春蚕”,三十多年来,呕心沥血,培桃育李。

    小小的蚕,吃的是嫩绿的桑叶,吐出来的却是晶莹的蚕丝。这个过程神奇得很。近日读到徐飞老师的“读书如蚕吐丝,贵在转化”一语,不禁恍然,说得真对!读书人也同蚕一样,读书学习不就是一个“吃”与“吐”的精神转化过程吗?

    首先,阅读如蚕,快不得,急不得。很多时候,慢就是快。墨西哥有一个有趣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问: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回答:走得太快,心灵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了。如果步子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我们不如试着从当下开始,慢下来,少一点快餐浏览,多一些经典“啃读”。读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要慢读,精读,反复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

    若读书不求甚解,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并没有将读到的文字转化为人生养料,更没有转化为人生智慧,这样的阅读,如沙里淘金,收效甚微;相反,有些人读书并不贪多,对经典的书、专业的书、喜欢的书,细嚼慢咽,融会贯通,就能点石成金,转化为人生的生产力。慢不等于懒惰,不等于停滞不前,慢是对风景的驻足欣赏。慢工出巧匠,将书本与自己的生活建立起息息相关的深刻联系,便能从书中觅得火种,照亮现实世界。

    其次,阅读如蚕,读出思想,读出创新。书海茫茫,人生忽焉,你我穷尽一生到底能读多少本书呢?“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博览重要,精取也十分必要,而读出自我则更为重要。读书人不应该以自己读了多少本书为傲,而应该以自己阅读后吸收、增长了多少才干为荣。阅读过的每本书我们也许记不住完全,但这些书并没有白读,因为每本书的精华已化作营养融入我们的精神之中。读书之人不要因“知其然”而沾沾自喜,还应该向“所以然”的更高境界进军。只有这样,才能明白更多原先不明白的道理,领会更多原先没领会的内涵。

    未经思考的阅读是低效的,拥有一本好书后,最好的阅读方式就是像蚕儿一样把文字“桑叶”转化为精神“蚕丝”,而这,也正契合苏轼所倡导的“博观约取”读书法。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一文中曾感叹:“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而取之;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积之于厚,发之于薄,这“薄”是从“厚”中所提炼的。能把书读薄,也能把书读厚,是读书之人应具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练习获得,所以初读者还是要多做这样的练习,方能提高读书的质量,将书中的内容真正地学以致用。

    阅读如蚕,勿贪多求快,否则嚼不烂。用慢节奏、慢速度、慢情调读书,从容不迫地体验、思考、沉淀,涵咏出滋味,进而吸收、消化,我们就能看见更精彩的世界。

 

当前:4版(2021年12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