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创新“345”工作机制 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铜文

    

    2021年,贵州省铜仁市创新“345”工作机制,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呈现出全面发力、示范带动、纵深推进、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目前,全市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2个(示范所2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929个(示范站99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县、乡、村三级全覆盖。

    “三个一”建设机制

    提升文明实践动员力、整合力

    构建“一心多点”服务阵地。整合激活闲置资源,统一标准,在县级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乡镇(街道)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村(社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窗口单位、景区景点、人员密集场所拓展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实践岗,在县直有关单位建立“五大平台”,形成“一心多点”的阵地建设模式。

    培育“一核多元”志愿者队伍。县级总队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党员、青年、巾帼、“五老”志愿者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示范带动,社区网格长、联户长、楼栋长积极参与,构建党员干部、专业社会队伍、人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多元互动、共建共享的“一核多元”队伍建设模式。目前,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59.6万人,铜仁市火车站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站被中宣部表彰为“第六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探索“一呼百应”信息平台。全市统一“两心相融·心芯相悦”品牌,依托“两个中心”数据平台和已有的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搭建志愿服务网上服务平台,形成你有呼、我有应的“一呼百应”平台建设模式,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目前,铜仁市6个区县建立了信息化服务平台。比如,万山区“两心相融·心芯相悦”经验做法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点赞,并通过省级主要媒体、市级主要媒体等新闻单位进行宣传推广。

    “四心并举”育人机制

    提升文明实践引导力、服务力

    “理论强心”育人,坚定群众理想信念。组建从县委书记到基层党支部书记,从县机关干部到村干部,从春晖人士到“土专家”的万名理论政策宣讲队伍,引导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汉苗双语”宣讲、玉屏侗族自治县“侗歌唱响新时代”等项目深受群众欢迎。

    “实事暖心”育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铜仁市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铜行·党员先行”志愿服务活动方案的通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受益群众130万余人,让群众深切感到党员就在身边、党员就是亲人、党员就是先锋。“双心铃”“跑小青”“阡城木兰”等特惠性项目深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欢迎。

    “文化润心”育人,提升群众精神风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送文化”,“专业文艺骨干、农村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群众文艺队伍”四级培育模式“种文化”,让群众成为舞台主角。玉屏县“晒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让乡村文化“活”起来,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

    “文明养心”育人,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打造125个“文明储蓄所”,将群众参与理论政策技能学习、被评为文明先进典型等细化量化为加分项;把违规办酒、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行为列入负面扣分项,得分列入“文明存折”储蓄账户,受惠群众4.5万余人,文明积分兑换金额12.6万余元,实现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双向转化。

    “五位一体”推进机制

    提升文明实践创新力、保障力

    建立领导体制机制。各区县共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46次,玉屏县成立了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解决3名工作人员事业编制问题,松桃县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机构规格为副科级,核定事业编制8名。

    建立志愿服务机制。按照“党委领导、资源整合、各负其责、各展所长、各记其功”原则,实行县乡村三级纵向协作、部门与部门之间横向协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结对协作,实现志愿服务平台联搭、队伍联动、项目联推、文明联创、机制联通,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制度化、精准化、便利化、项目化、常态化。

    建立调度推进机制。由市委宣传部分管负责人带队,各区县分管负责人参加,按月对区县进行现场观摩调度和专项资金监管,实现过程化督导。

    建立验收奖补机制。分层级全面完成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验收工作,市文明委印发《验收通报》直接送达各区县党委(党工委)书记,结合验收等次,向区县下发100万元的市级奖补经费。

    建立考核督办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对区县党委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检查考核内容和“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铜仁”活动考核内容,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不力的区县实行台账式、清单式督促整改。2021年,向1个区县下发了工作督办函。

 

当前:2版(2022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