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新时代文明高地
——青海省海东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本报记者 赵青


   

    

    “以前村里攀比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村民哪怕借钱都要把红白喜事办得‘有面子’,不然就会‘抬不起头’。”前不久,记者来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白崖村,白崖村党支部书记殷万淞谈起了如今的变化:“‘比阔风’不见了,‘人情担子’放下了,经济负担显著减轻,大家的幸福感不断提升。”而这样的变化,正在海东市“遍地开花”。

    2018年以来,海东市把反对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于2020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随后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对全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作出了具体安排,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现状 “比阔风”不见了,新风良俗取代陈规陋习

    7月18日中午,记者来到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民主村村民何从地格的家里,他正在为女儿何香梅与女婿马维善举办订婚仪式。20余平方米的院子里,摆放了六七张桌子。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包子、饺子,还有手抓羊肉、清炒蔬菜等不断被端上餐桌,招待前来祝福女儿出嫁的亲朋好友,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民主村党支部书记韩有扫也来到现场,除了参加订婚仪式外,他还有个重要的任务,作为村移风易俗监督员进行现场监督。“彩礼不超过10万元,包括定茶、首饰等费用,女方陪嫁费用不超过彩礼的8%,宴席每桌标准不超过780元,不大操大办,勤俭节约……”韩有扫告诉记者,“每对要结婚的新人都会执行移风易俗的有关规定,这些规定大大减轻了村民们的生活支出负担,提升了生活质量。”

    “循化县居住着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几年前,各族群众在婚丧嫁娶等事宜上攀比之风日盛,红白事名目繁多,比如撒拉族、回族地区结婚彩礼高达20万元,加上定茶钱、首饰钱、办宴席钱等,综合费用30万元左右。”前来参加订婚仪式的白庄镇人大主席王国长告诉记者,这让当地群众苦不堪言,不少年轻人借钱结婚,然后带着刚过门的新媳妇出门打工,还有很多男青年因为负担不起相关费用一直没有结婚。这种情况从2018年起发生了改变。2018年以来,循化县大力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树文明和谐新风,全县婚丧事宜新办简办5220余起。

    “推动移风易俗,这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海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杨延春告诉记者,海东市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尤其是《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颁布实施后,充分考虑各县(区)经济社会、风土人情、民族习惯等因素,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等移风易俗事项进行了概括设定,有效改善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社会现象,努力以新风良俗取代陈规陋习。截至目前,海东市婚丧事宜新办简办2.77余万起,给群众累计减轻综合费用7.87亿元。

   亮点 加强制度保障,推动移风易俗全面开展

    喜事婚事新办,简化程序,控制彩礼,丧事简办,提倡健康文明的交往方式和合理的消费理念。婚事彩礼总数包括干礼、三金、衣服在内总额控制在6万元以内,取消压桌钱等陋习。丧事从俭,禁止铺张浪费,缩减丧事天数,提倡白事就餐实行“一碗熬饭”……

    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新合村,民居排列整齐、道路宽敞干净、墙绘美观醒目,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不禁让记者眼前一亮。漫步到新合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场,村民们指着宣传栏上的村规民约告诉记者,2021年初,新合村发动全体村民制定新版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今年4月,村民薛天秀的母亲去世,家属商议后决定丧事简办,不做道场、不收人情、不放鞭炮、不设酒席。高考结束后,我们为村里的6名高考学子发放了600元的鼓励金,家长们都没有举办大规模的升学宴、谢师宴。”新合村党支部书记王得玉表示,在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下,新合村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树立了良好的民风、村风。

    自海东市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来,各县(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移风易俗的有关内容具体化,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村(社区) 诚信评价制度,促进村(社区) 移风易俗工作制度与机制建设。截至目前,海东市1587个行政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全市各行政村成立了“一约四会”,让崇德向善、孝亲敬老、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愈加浓厚。市县(区)还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和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内容,对表现突出的组织、家庭、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形成了鲜明的价值导向,保障移风易俗工作扎实推进……

    为使移风易俗工作更加规范有序,2020年,海东市将已有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以法治方式推动移风易俗,颁布实施《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不但对移风易俗工作提出了倡导性要求,还突出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居民自治规范的约束性作用。

    未来 创新工作方式,巩固提升移风易俗成效

    “我们村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抓手。在具体工作中,重点发挥村里18名共产党员、先进典型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看来,要做好村里的移风易俗工作,做好示范带动必不可少。

    去年9月,马世功在村里的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明天我女儿结婚,欢迎各位村民前来,这次我把监督权交给大家。”平时一直劝导村民红白喜事仪式简办、缩小宴席规模,督促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的马世功,也趁着女儿出嫁的机会,接受所有村民的监督,做好移风易俗的表率。

    “海东市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尤其是《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实施以来,推动了农村社会风气有效治理,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有效提升。要巩固取得的成果,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求突破,除了做好示范带动外,还需要在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式等方面下功夫。”杨延春告诉记者,未来,海东市将继续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作用,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抓好方案制定、宣传发动、工作部署、督促检查等重要环节,积极交流推广经验,推动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推动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引导群众向上向好向善发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乡村治理、村民自治有章可循,不断充盈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引导各村“一约四会”切实发挥作用,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责任倒逼,推动“一约四会”正常运行,主动作为。

    此外,在宣传引导方面,海东市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创新文明实践活动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运用农村大喇叭、条幅、宣传栏、宣传图板、“两微一端”等不断进行宣传,并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宣传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危害,将移风易俗作为党员活动日和党课的必讲内容,全力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在实践养成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立足村镇、社区,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书画、戏曲等传统形式为载体,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推动文明理念的传播和文明新风尚的涵育。

 

当前:A1(2022年08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