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倾情尽力,书写孝老爱亲的温暖故事
本报记者  袁矛


    

    在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南新社区,左邻右舍提起马英来都交口称赞。多年来,这名质朴的妇女孝老爱亲,照顾生病的父母亲和年迈的外婆,日复一日践行孝道,书写了动人的故事。

   倾尽全力,照顾重病的父亲

    从小到大,在马英心中,父亲都像一座山一样,是整个家的依靠。“一直以来,我的父亲都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和支柱,所以,我完全不能想象,有一天他这根顶梁柱会垮掉。”回忆起父亲,马英热泪盈眶。

    1998年,马英的父亲被查出直肠癌晚期。当她从医生那里得知父亲可能撑不过一年时,她觉得天都塌下来了。那时,马英的女儿刚满4岁,肩上的担子本就沉重。作为家中长女,她还是决定毅然挑起照顾父亲的担子。她让自己冷静下来,积极与医生沟通,尽快为父亲做了直肠癌切除手术。

    父亲术后恢复的那段时间,马英在医院、家、单位来回跑,和母亲轮换着守在病床前,陪他聊天,扶他散步。在她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撑不过一年”的预言被打破,亲友们称之为“奇迹”。

    可惜好景不长,在2004年的复查中,马英父亲被查出癌细胞已全身转移,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日复一日地输液打针,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放疗化疗,马英始终陪着父亲。高额的治疗费用花光了马英所有的积蓄,在与丈夫商议后,她将自己的住房抵押给银行,贷款给父亲治病。尽管拼尽了全力,奇迹却没有再次发生。

    父亲的离世让马英极度悲伤痛苦,但此时,她已然是家里的顶梁柱,一直硬撑着料理好全部后事,她才让自己痛哭一场。

    “父亲临走前交给我一本笔记本,是他在病床上写的品德格言。我想,这是最宝贵的遗产。”马英感慨。

    以爱相伴,温暖没有终点

    2010年,马英的丈夫从部队转业回来,家里也买了新房。他主动提议,将马英的母亲和腿脚不便的外婆接到身边共同生活,便于照顾她们。2010年9月,一家四代五口人高高兴兴地搬入了新居,开始了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

    “我外婆特别可爱。”提起外婆,马英笑起来。入住新家时,马英的外婆已经年逾九十,但头脑清楚、口齿清晰,喜欢坐在摇椅上给大家讲红色故事。聊得高兴,她还会手舞足蹈地哼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

    老人喜欢热闹,马英就时常打电话给亲戚朋友,约他们过来陪老人。一到周末,马英家里是最热闹的,一大家子欢歌笑语,一团和气。

    外婆天性开朗,喜欢外出活动,但行动不便。于是,马英买了轮椅,几乎每天都要和丈夫一起推着老人外出散步。外婆一直有游览祖国风光的愿望,为了满足她,在她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马英和丈夫带着她自驾游玩了不少地方。

    马英翻阅着一张一张的照片,跟记者讲起照片背后的故事,脸上露出笑容。

    后来,外婆也患了癌症,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马英总会细心地给外婆剪指甲、洗脚、擦洗身体,照顾得无微不至。“当时,每天早上推开外婆的房门喊她,然后她回应我,这时候,我心里就又开心又踏实。”马英说。

    2017年,年近百岁的老人在家人的爱意包围中含笑离开。

    言传身教,孝老爱亲代代传

    马英的母亲今年76岁,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马英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她,母亲喜欢旅游,马英就带着她四处旅行,漠河、三亚、天山天池、长白山天池……马英的母亲总是骄傲地向邻居说:“因为有英儿,在我的几个姊妹中,我去过的地方最多,吃过的美食也最多。”

    对公公婆婆,马英也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关爱,时常去看望,帮助添置生活用品。两位老人的生日,她也牢记在心,每年陪着过。

    “‘孝’这个字,不是靠我一个人就能写成的。多亏了我丈夫一直以来的支持,也多亏我有个乖巧懂事的女儿。”马英笑着说。

    父亲重病住院期间,马英忙于照顾,没有多的精力陪伴女儿。正在上小学的女儿早早学会了照顾自己。一天,马英拖着疲惫身躯从医院赶回家,一推开房门,便看到女儿认真地写着作业,一旁的录音机里正播放着她自己录好的单词。女儿看到她,先是笑起来,然后说:“妈妈,外公那边怎么样了?我可以自己做听写,放心吧!”

    这件事,马英在心里记了很多年。“我本来以为女儿会感到委屈,会有小牢骚,但没想到,她从来没有责怪过我,还总是主动要我多照顾老人。”马英说。

    如今,随着女儿结婚生子,马英一家又成了四世同堂。小外孙受外婆影响,早早便懂得孝老爱亲的道理。

    “我将以身作则,将孝老爱亲的好家风传承下去。”马英说。

 

当前:B1(2022年10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