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在2025哈尔滨马拉松比赛上,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最快女护士”张水华大放异彩,以2小时35分27秒的成绩,勇夺女子国内组冠军。赛后张水华在接受采访时情绪激动,哭着说作为护士工作忙碌,参加马拉松比赛请假不易、调休困难,“喊话”领导希望能支持她调休,还提到领导曾回复这是她个人爱好,没办法专门排休,让她自己找同事调班。张水华这番直白的诉求,在网上引发激烈讨论。有网友认为,跑马是正当业余运动,利用周末时间可以理解,领导应该支持调休;也有网友认为,跑马毕竟是个人爱好,她调休了意味着其他同事周末就得加班,不能让同事为她的个人爱好买单。

    观点碰撞

    甲方

  “最快女护士”哭诉“调休难”不应被无视

    ◎ 本报特约评论员 舒爱民

    调休之难,不应被无视;职场人的尊严,更不容践踏。护士职业具有轮班制的特殊性,每一次马拉松比赛,对张水华而言都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请假需层层审批,调休需同事让步,而同事同样背负家庭责任与工作压力。当个人梦想与职业责任碰撞,张水华的“调休难”实则是制度刚性与人性温度之间的矛盾。

    张水华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无数基层劳动者的真实缩影。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会尚未建立起对“多面性人才”的包容机制。张水华既是护士,也是马拉松运动员,这种双重身份本应成为职场典范,却因制度缺陷沦为“麻烦制造者”。她利用业余时间训练,并未因参赛影响本职工作。她的诉求也并非特权,而是希望在规则框架内,获得对梦想的尊重。

    当前,多数企业仍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则,忽视员工的精神需求与成长空间。调休制度虽存在,却因缺乏弹性而形同虚设。张水华这种“一人请假,全员连锁反应”的困境,本质是制度未能为特殊情况预留缓冲空间。破解“调休难”,需要一场制度与观念的双重革新。

    张水华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既要保障职业尊严,也要呵护个人梦想。当制度不再冰冷,当职场充满温度,每个“张水华”都能在工作责任与兴趣爱好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这不仅是劳动者的权益之争,更是文明社会对人性价值的承诺。

    乙方

    哭求领导支持调休跑马不合理

    ◎ 本报特约评论员 张立美

    作为非职业马拉松选手的“最快女护士”张水华,在工作之余,坚持训练,参加了全国大大小小几十场比赛,并不断刷新跑步成绩,成为马拉松赛场的一匹“黑马”。张水华对马拉松梦想的坚持与执着,让人感动,令人钦佩,值得尊重。

    然而,张水华为了满足个人诉求,在公开场合以哭诉的方式向单位“喊话”,哭求领导支持她调休跑马。在笔者看来,这是将个人诉求转化为对单位的道德绑架,强逼单位领导和同事为其调休跑马诉求“开绿灯”,这不合理。

    护士的工作很忙,经常需要“三班倒”,没有固定休息时间,可能护士们都渴望周末休息,能够陪伴家人、旅游放松。调休跑马,就意味着与其调休的同事需要放弃好不容易轮到的周末休息,可能需要周末连续上班。

    更重要的是,跑马终究属于个人兴趣爱好。同事同意调休,是一种情分,而非本分,必须尊重调休同事的意愿。而哭求领导支持调休跑马,实质上是把同事的这种情分当成了本分,模糊了个人爱好与职业责任的边界。领导表示跑马拉松只是个人爱好,没办法给她在排班上的特殊支持,这个说法虽显生硬,但也有理。

    追求梦想没有问题,值得尊重,但调休跑马是个人诉求,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便利,还要顾及他人的权益,应当私下与领导、同事理性沟通,合理表达个人诉求,而不是拿到公开场合借助舆论力量进行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