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爬兴起,要“陪”出专业与安全
编者按>>>>
近日,一段峨眉山陪爬队员拉、背、扛、抱女游客协助登山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热议。有网友质疑这样爬山的意义在哪里,还有网友质疑陪爬存在“擦边”嫌疑。8月27日,陪爬团队领队杨先生回应称,陪爬队员不会主动去拉客人的手或抱客人、背客人,只有在客人同意或主动要求的情况下才会提供帮助。截至目前,该团队已陪爬1000多位游客,其中女性游客约占九成,平均年龄30岁。据报道,也有个别女性做陪爬员。
那么,陪爬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消费陪爬服务时应该注意什么?陪爬职业涌现,又该如何监管?从业者如何呵护“陪”出来的“陪伴经济”大市场?针对这些问题,本期观点予以关注。
如何看待陪爬?多些理解尊重
◎ 何勇
登山陪爬这项小众服务,并非现在才进入大众视野。前两年,该服务在泰山、黄山、华山等著名景区就曾火爆过。去年国庆期间,“花钱雇男大学生陪爬山”的消息曾冲上热搜。陪爬服务的兴起与火爆,归根结底,是旅游消费升级和“陪玩经济”“情绪消费”兴起双重因素推动的结果,满足了“又菜又爱玩”的年轻人尤其是独自登山女性、带娃登山女性的旅游新需求。
近年来,徒步登山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旅游新风尚。然而这项兼具挑战性与观赏性的户外活动,对体力、耐力、毅力和经验的要求较高。对于许多都市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游客而言,存在一定困难。如果带小孩一起爬山,在途中很可能需要背驮,随身携带的物品也会成为沉重负担。以峨眉山为例,其主峰金顶海拔3079米,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徒步路线超过27公里,徙步登山可谓“硬核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游客花钱雇佣一个有体力、有经验的“爬山搭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自己缓解压力、克服畏难情绪,以及摆脱孤单感。不过,这也要求陪爬者不能只是拥有强健的体魄,还需要具备野外生存、卫生救护及处理其他突发事件的能力。
登山累了,陪爬者分担物品的重负,乃至提供搀扶、背负等体力服务,承担起安全保障责任,登山者就有更多精力、时间和心情看风景、拍照片、拍视频,增强登山过程中的体验感。此外,陪爬服务能够拓宽年轻人的人际社交圈。陪爬者如果能担负起“临时导游”的角色,讲解一些文化与风光知识,更能丰富旅游见闻。
换句话说,登山陪爬服务,实际上提供的是“情绪+实用”的双重价值。这跟浙江神仙居等景区提供的“无痛登山”服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旅游供给侧”适应旅游新需求变化的创新探索,都在客观上降低了登山门槛,优化了游客的登山体验,让不少对登山望而却步的游客,有了登顶一些名山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欣赏到山顶上的美景。
对于陪爬服务,社会当以更包容的心态给予其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少些偏见,多些接纳。
如何消费陪爬?提升保护意识
◎ 孔德淇
对于陪爬服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服务形式,值得鼓励推广;也有人担心它可能会引发诸如安全事故、维权困难等潜在风险。任何新兴事物的出现都伴随着问题与挑战,陪爬服务也不例外,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消费风险,游客还是要谨慎消费这项服务。
在安全层面,一些名山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若陪爬者缺乏专业的登山指导能力、应急处置经验,不仅难以提供有效帮助,甚至可能因自己操作不当、体力不支等导致游客摔倒、滑落等,此时的责任划分是一大难题,陪爬者与游客之间的责任如何界定?
在消费层面,少数从业者借“推荐特色体验”“代订票务”等名义变相抬价,或利用游客的信任诱导购买高价香烛、纪念品,侵害消费者权益。此外,陪爬者身份背景、资质能力缺乏有效核验渠道,也容易给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带来隐忧。
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陪爬服务目前尚未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缺乏明确的监管依据,服务供需双方多依赖口头约定。陪爬者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模糊不清,消费者对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缺乏合理预期,极易因认知偏差引发纠纷,而事后维权往往因证据不足、权责不明陷入困境。
因此,消费者在选择陪爬服务时,需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盲目跟风。应选择有资质、有经验的陪爬者。据报道,目前一些文旅平台适时推出了陪爬服务,但由于涉及第三方经营,陪爬主体既有在校学生也有社会人员,还涉及部分民宿和旅游从业者,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局面。游客在预订陪爬服务时,应优先选择平台自营的相关服务。
选择陪爬服务时,还要主动与服务提供者签订书面协议,在法律框架下明确服务范围、时间、收费标准、付款方式等核心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要细化出现意外情况的责任划分,比如因服务方疏忽导致的安全问题如何承担责任等,做到“有言在先”。
若在登山途中发生纠纷,消费者应优先通过友好协商化解矛盾;若协商无果,涉及大额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时,要及时留存聊天记录、付款凭证、协议文本等证据,向当地旅游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唯有守住事前防范、事中沟通、事后维权的全链条防线,才能让陪爬服务真正成为提升登山体验的助力,在领略名山风光的同时,感受旅游消费的安心与舒心。
如何监管陪爬?划定边界红线
◎ 舒爱民
面对新兴的陪爬服务,我们既要看到其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价值,也不能忽视因缺乏规范带来的风险,更不能无视这种服务有可能变质。当前,陪爬行业需要以“红线思维”划定边界,守护其“绿色本质”,通过建立准入门槛、明确服务标准、强化监管体系,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守护陪爬行业的“绿色本质”,首要任务是明确法律边界与从业资质。有专家指出,当前的陪爬服务存在法律灰色地带:未取得导游资质却提供讲解服务,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与《导游管理条例》;无统一体能测试与急救培训,服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突出。对此,相关景区与文旅部门应联合制定准入规则,要求从业者通过体能测试、急救考核、服务礼仪培训,并颁发专业认证证书。
规范服务边界,建立清晰的行为准则与合同约束,是消除争议的关键。陪爬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陪伴,而非代劳或越界接触。个别陪爬服务团队强调的“绿色陪爬”,如果仅凭口头承诺,难以杜绝风险,需要通过书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例如约定“非经游客主动要求不得肢体接触”“服务范围限于引导、保障与情绪支持”。同时,景区相关平台可设立服务评价系统,对违规行为及时惩戒,确保“红线”不可逾越。
包容审慎的监管与创新保障机制,是平衡行业发展与安全的关键。新兴业态不能“一禁了之”,而是要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间寻求平衡,在试点中动态调整规则。例如,峨眉山景区正在酝酿《陪爬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是通过制度创新引导行业走向正轨。此外,完善保险机制至关重要,可要求服务机构为陪爬员与游客购买专项保险,覆盖意外风险,减少纠纷隐患。
站在旅游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陪爬行业的健康发展关乎游客体验与从业者生计。值得肯定的是,陪爬服务中不乏温暖案例。成都游客郭女士称赞峨眉山的陪爬员幽默讲解分散疲惫,“宝妈”王女士更将专业陪爬者视为孩子的“自然课老师”。这些积极反馈证明,当服务回归本质——以安全为基、以陪伴为核、以专业赋能,陪爬完全能成为旅游服务的亮点。
呵护陪伴职业,传递情绪价值
◎ 樊耀文
当下,不止陪爬,陪学、陪诊、陪逛等陪伴类新职业不断涌现,成为年轻人灵活就业的新选择。
陪伴新职业的兴起,本身就是消费升级的生动注脚。消费者更看重生活品质与情感满足。独自登山的人,不想因扛行李错过风景,陪爬者的协助让旅途更轻松;备考的年轻人,不愿在孤独中消磨斗志,陪学者的陪伴让目标更清晰;行动不便的老人,害怕独自面对复杂的就医流程,陪诊师的帮忙让就医更安心……这些需求催生了陪伴职业,一些年轻人恰好能用自己的时间、耐心与技能对接这些需求,既赚到了钱,也实现了自我价值,这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正是当下消费市场有活力的体现。
更值得肯定的是,年轻人靠“陪伴”赚钱,本质上是在传递不可替代的情绪价值。这份职业的核心从来不是简单陪同,而是用心温暖,比如有游客称赞陪爬者“把孩子保护得特别好”,还有陪学者会在考生倦怠时加油打气;也有陪诊师耐心解释医嘱,缓解患者的不安……这些举动看似微小,却能精准击中人们内心的情感需求。
对从事陪伴职业的年轻人而言,当看到游客因自己的陪伴露出笑容,或看到考生因自己的陪伴学习动力猛增,这份被需要的成就感,也是“陪伴经济”带来的独特收获。这种双向的温暖传递,让这份职业更有意义。
要想守住这份职业的温度,让用“陪伴”赚钱之路走得长久,从业的年轻人应带着珍惜之心经营自己的服务。这份珍惜是对服务质量的坚持:陪爬就提前做好路线规划、掌握急救常识,不让陪爬变成敷衍;陪学就掌握相关知识、认真答疑、做好心理安慰,不让监督变成“打卡”;陪诊就提前了解就诊流程、守好隐私底线,不让协助变成添乱……这份珍惜也是对职业价值的尊重:不把陪伴当成“轻松赚钱”的捷径,而是当成传递温暖的载体,用真诚对待每位服务对象。当年轻人把“用心”融入每一次陪伴,不仅能赢得客户认可,在行业中站稳脚跟,更能让陪伴职业被更多人认可。
从陪爬的暖心守护,到各类陪伴职业的百花齐放,年轻人用“陪伴”赚钱,既顺应了市场需求,也为自己开辟了新的职业赛道。这份职业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却需要一颗真诚待人的心;不需要宏大的目标,却需要把每一次陪伴都做到细致。唯有珍惜这份机遇,守住服务初心,才能让“陪伴”不仅成为挣钱谋生的方式,更成为传递温暖、实现价值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