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 “坑老”套路瞄准银发族
当下,不少直播间打着“养生课”“专家义诊”的幌子,精心设计消费陷阱,将目标瞄准“触网”的老年群体。北京市民夏女士便遭遇了这样的困扰:家中80多岁、向来节俭的父亲,近半年深陷手机养生直播无法自拔,不惜花费重金,接连购入全鹿大补丸、初乳羊乳粉、鹿精培元胶囊等宣称“功效神奇”的保健品,而这些产品的实际作用早已被过度夸大。更让人担忧的是,部分主播推销的保健品甚至是“三无”产品,不仅毫无疗效,还可能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而发现老人上当受骗后,维权难,想彻底取缔这一利益链条更难。
直播间“养生局”为何能屡屡“套路”老年人?又该如何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
市场乱象
假专家直播设套
养生课暗藏陷阱
没有死缠烂打,没有嘘寒问暖,更没有步步紧逼,甚至主动提醒“经济不合适的不买,儿女不同意的不买”……然而,在所谓“营养专家”的“循循善诱”下,很多老人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购买了大量不具备医疗作用的保健食品甚至普通食品,而且它们的定价是市场均价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有媒体调查发现,这类养生直播间主播通常以身着白大褂、冠以“专家”头衔的方式,讲述养生常识。在直播一段时间后,主播逐渐将话题引导到所要出售的产品,开始“123上链接”。链接会将客户引流至网络聊天群的“私域直播间”,在小圈子范围内对中老年人进行“洗脑”。也有一些直播间以“进群领赠品”等方式进行公域与私域间的导流,不少老年人从一开始获得蝇头小利到购买价值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保健品,一步步走进设计好的陷阱。
夏女士回想起,去年底,父亲提过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一则“0元养生课”的广告,一位姓赵的医生自称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人”,宣称扫码就能免费领取“国医养生名师大讲堂”。谁承想,老人扫码后,便深陷其中。
以夏女士父亲花8940元购买的鹿精培元胶囊为例,赵医生在课程中说“是最好的药”“头疼脑热,降压降糖,抗炎抗病毒都能治”。然而,笔者查询发现,药品说明书上根本没有提及降压降糖的功效。
几天过后,夏女士父亲所在的微信群已经解散,但显然又建立了新的微信群。几经辗转,笔者终于找到老人子女分享过来的一个名为“本草益寿”的直播间。
随后,笔者按照提示在某短视频平台扫码报名“中医调养课”,输入手机号后收到一条“你买的中医调养已送达”的短信,内含链接。点击链接后,出现一个企业微信。笔者添加好友后,对方自称“壮壮”,声称负责养生学习群,恭喜笔者获得“著名中医专家刘教授”的免费公益课名额,限额500人,并承诺听课有现金红包、药方和免费问诊。
看完“壮壮”发来的“本草益寿”课程介绍后,笔者被拉入一个微信群。群主“壮壮”每天4次推送听课链接。起初,刘教授的确讲授的是“未病先防”等中医基础理念。然而,到了第6天直播画风突变,他开始推销起“少林古方黑膏”,宣称“贴完按两三分钟,严重风湿关节就不疼了”。紧接着,刘教授又以做慈善为名,称原价98元的药膏免费送,每人只需付10元快递费且限购两单。
当然,10元只是开始。在之后的课程中,刘教授大力推荐一款人参补膏,一个疗程3588元。笔者核查发现,这款产品外包装虽有“OTC(非处方药)”和国药准字号,但在普通电商渠道和线下药店,均找不到同款药品。
年轻人能识破的推销骗局,老年人为什么会深陷其中?除了客服一对一联系打情感牌外,通俗易懂却步步为营的课程内容,以及小恩小惠的赠品,也是养生直播间的获客“秘诀”。
在另外一档直播课程中,Z教授的养生知识介绍称得上“通俗易懂”,他不断用各种比喻告诉老人养生、食疗的重要性和有效性。Z教授还不时介绍一些无法求证但容易引发老人共鸣的案例,类似“我的一个朋友由于没有好好养生,突然就走了”“有个病人,没有吃××产品,就中风了,后果很严重”等。接下来,自然是继续介绍产品。
还有些在直播间购买过产品的老人子女说,如果买了产品,老人会收到更多的“赠品”,包括客服声称价值数千元的奶粉、酵素等。可查询市场行情发现,这类产品无法在常规的销售渠道找到,而且常规渠道同类产品的定价往往只有客服报价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维权困局
私域直播很隐蔽 市场监管存空白
在一个个微信群里,一场场针对老人的精准围猎反复上演。然而,由于私域直播的隐蔽性,造成了监管的空白地带。
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技术后台已可实现“一键换号”,直播链接转发、观看等权限均可管理,直播内容当日播完当日销毁,几乎不可回溯。特别是一轮直播结束后,群主可以立即解散群组、注销账号,消费者维权时往往面临查无实证的困境。
部分消费者的晚辈深有体会。上海莫女士的长辈曾花2280元购买了3盒直播间介绍的“阿玛三七片”,她觉得产品价格虚高,联系客服提出退货,没有应答;拨打产品上的厂商电话,却被告知并非厂商销售且产品没有质量问题,也不接受退货;联系公安部门,发现商品价格不足3000元,达不到立案标准……“最后,我只能告诉老人这是花钱买教训”,莫女士说,“我把这个遭遇发布在社交平台,也是希望提醒大家不要上当。”
北京市民张女士的经历也颇具代表性。当她发现母亲购买高价保健品试图取证维权时,老人手机里的直播链接已全部失效,“痕迹被抹得一干二净”。张女士辗转打听到栏目名称,却因无法通过社群群主的身份核验,被挡在直播群外。
与此同时,社群群主通过日常红包、温情关怀等手段,在老人周围构建起一个封闭的信任圈,深陷其中的老人对“专家”深信不疑,将其视为“大好人”,笃信他们“不为赚钱,纯粹是做公益”。相反,提醒自己“别上当”的子女却成了“坏人”,因保健品消费引发的家庭矛盾频频发生。
今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打击药品、保健品市场中的“坑老”“骗老”行为。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私域直播技术虽为中性工具,但其具有隐蔽性强、内容易销毁的特性,如果被不法商家或不法分子利用,将形成监管难、维权难的困局。当前活跃的部分“养生群”“团购群”“艾灸群”,实为线下会销的线上变种,群内无证照公示、无主体追溯,已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
陈音江呼吁,监管部门应建立线上直播与关联门店的全链条监管,对违法线索“露头就打”,并依据有关信用监管制度,将相关违法主体和个人列入信用黑名单。同时,应压实平台责任,强制提供私域直播的技术平台留存直播内容及交易记录至少3年,解决取证难题。此外,应明确将私域直播销售行为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监管范畴,经营者必须在私域直播间的显著位置公示营业执照、商家名称及联系方式。
合力破局
多部门联动发力 出重拳直击痛点
媒体采访中,有老年人家属告诉笔者,老人在养生直播间的“洗脑”下,往往会花费几百甚至几千元购买保健产品,对他们来说是笔不小的支出。更让人担忧的是,部分主播推销的保健品并不知名,甚至是“三无”产品,不仅毫无疗效,还可能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而发现老人上当受骗后,维权难,想彻底取缔这一利益链条更难。
填补老年人的“数字鸿沟”,解决老年人“触网”安全问题仍需各方努力。
去年6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北京市直播带货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三品一械”类产品特别强调,“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和服务与药品、医疗器械及医疗服务相混淆的用语;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等。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让“坑老”养生直播间彻底消失或许很难,但区域性的监管举措为推动直播带货业态从无序到有序,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安心,有了更多希望,建议各地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直播行为。而直播平台作为第一监管责任人,应认真履行职责,对直播带货的人员和内容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同时对直播运营进行及时监管,设置明确举报窗口,发现线索或收到相关举报及时采取封号、禁言方式关闭直播间。同时,各级市场监管、公安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应协同配合,严肃处理直播带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并建立完善联合监管机制,共同打击养生直播间的“坑老”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没有获得相应资质的养生直播和短视频不具备合法性。根据最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涉及医疗卫生等领域内容的自媒体、公众号等须获得相关资质。
“如果观看养生直播视频后购买了假冒伪劣保健品,一方面,可以向主播所在的网络直播平台投诉;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当地的消费者协会举报。”朱巍指出。
(综合人民网、《北京晚报》《解放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