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守好“养老钱”?

    一、警惕“保健品”骗局

    (一)“免费福利”陷阱

    通过免费发放鸡蛋、纸巾、米面粮油等小礼品,吸引老年群体,引诱老年人参加所谓的养生知识讲座,会场上大肆吹嘘“神效”后推销高价食品、保健品。

    警惕“免费”活动,不轻信非正规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购买时请认准产品包装上的“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如“国食健注”“卫食健字”),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真伪。

    (二)“权威身份”陷阱

    冒充“专家”“名医”“教授”或假借“国家级科研机构”等名义开展义诊,利用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测数据,虚构“脑梗前兆”“癌症风险”等诊断结论,诱导购买高价保健食品。

    请勿轻信“立即见效”“治愈率100%”等话术,保健食品仅具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身体不适请至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三)“直播带货”陷阱

    常见套路:通过电商平台、短视频直播,用“亲情牌”“限时折扣”“专家站台”等话术,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无效产品。

    网购药品、保健品前,请亲属协助核实商家资质,不点击陌生链接付款,谨防“直播间专属优惠”等骗局。

    二、谨慎购买医疗器械

    (一)正确选择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可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医疗器械广告中有关适用范围和功效等内容的宣传应当科学准确,宣称“根治糖尿病”“消除肿瘤”的器械均为虚假宣传。

    购买医疗器械需查看产品《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备案凭证,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二)谨慎对待“体验式销售”

    部分商家通过“免费体验”“试用见效”等手段营造“疗效显著”“限时优惠”假象,对消费者进行高强度推销,诱导购买价格虚高、功效不明的产品。

    面对商家的“温情攻势”和现场营造的紧迫氛围,务必保持冷静。涉及健康产品的大额消费决定,切勿当场做出,务必离开现场并与家人充分沟通商议后再做决定。

    三、消费维权渠道

    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建议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正规平台和商家进行消费,购买后要保留消费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先尝试与商家或交易平台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据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