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读懂国歌里的“精神密码”
编者按
9月3日,我国以一场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共和国武装力量,并同各国来宾、各界代表一起观看分列式。阅兵场上,受阅人员举世瞩目;阅兵背后,故事同样精彩。从台前到幕后,盛大的阅兵庆典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和汗水。本期“人物”聚焦阅兵背后的人物故事,展现他们的坚守与付出、拼搏与担当。
于海在指导青年乐者演奏前致辞。(图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人物名片
姓名:于海
性别:男
年龄:70岁
职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
9月3日清晨,天安门广场,70岁的于海一身戎装,身姿笔直。
于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这一次是他第六次参与阅兵:1984年阅兵,任联合军乐团分指挥;1999年、2009年阅兵,任千人联合军乐团总指挥;2015年阅兵,任解放军千人合唱团团长兼总指挥;2019年及此次阅兵,任广场学生合唱团艺术指导。
9月3日,3000多名大学生组成的合唱团朝向天安门城楼,以青春洋溢的精神面貌亮相。《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经典歌曲连唱,让大家重温中华民族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
从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活动到北京奥运会,从国内到海外,于海已指挥演奏国歌上万次。他说,中国的国歌是世界上最好的国歌。他希望中国青年能从歌声中感悟爱国情怀,将爱国作为一生研习的必修课。
“每一个字都如同射向敌人的子弹”
84个字、37小节、46秒奏唱时长,对于海来说,《义勇军进行曲》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已融入他的生命。有人曾问他,和平时期,国歌的歌词是否应该改一下?于海坚定地回答,“一个字都不能改!”
在于海看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居安思危、众志成城,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于海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先后侵入东北、华南及华北等地。”回溯那段岁月,于海语气变得沉重,“短短几年,大好河山沦丧,老百姓受尽苦难,这时候,我们太需要一首曲子把全民族的心拧在一起了。”1935年1月中下旬,田汉完成《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创作后被捕入狱。为躲避追捕,聂耳远渡日本,从东京寄回歌谱。同年7月,聂耳在日本鹄沼海滨溺水不幸遇难。虽然聂耳无法亲眼见证这首歌在全国传唱的样子,但抗日救亡的号角已经吹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整整90年前,伴随着抗战电影《风云儿女》上映,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电影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中华大地。这首诞生于烽火岁月的歌曲以激昂曲调与铿锵歌词发出一个民族不屈外侮的怒吼,点燃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信仰。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国歌吹响了中华民族舍生忘死、血战到底的战斗号角,每一个字都如同射向敌人的子弹。”于海感慨。
无数人叩问,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其中一个重要答案便是,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田汉基金会秘书长、田汉之孙欧阳维看来,歌声中传递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和“不怕牺牲、以身许国”的担当。“当年,无数抗战将士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奔赴前线、冲锋陷阵,便是这份担当最鲜活的写照。”欧阳维表示,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当传统防御工事(长城)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坚船利炮面前显得脆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正是抗战烽火中,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的决心,是对“牺牲”和“英雄”的最好诠释。
谈及修改国歌歌词一事,于海表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过去是反抗侵略、奴役和掠夺,现在是提醒我们要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为了让更多青年了解国歌,2020年起,于海开始整理资料,他把国歌的创作史、传播史和自己多年的经历和感悟记录成册,而这本名为《国歌响起》的新书也即将与广大青年读者见面。他希望年轻人能通过这本书知道国歌不是“仪式性的曲子”,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是能激励中华儿女奋斗的精神力量。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于海认为,国歌尾声中的两个“进”,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从抗战期间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到现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国歌的旋律没有变,精神也没有变。“今日‘长城’,由亿万中华儿女共同铸就。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做细、做好,就是在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于海说。
国歌是最好的国家名片
国旗和国徽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视觉形象标志,而国歌是国家的声音标志和象征,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正如歌词所唱,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不止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赴国难,抗击日本侵略者,各种反法西斯力量也与中国人民同心协力,形成强大合力。
1940年,美国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汉语和英语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向与法西斯势力作战的中国人民致敬。此后,他不仅灌录了一张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在美国发行传唱,而且在1949年的布拉格世界和平大会,以及同年的莫斯科纪念普希金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用中文演唱了这首歌。
2011年2月,利比亚撤侨期间,约3万中国公民滞留当地。一片混乱中,“能唱中国国歌”成为了中国人的身份标识。“这时,人们会真切意识到个体生命与国歌旋律同频共振、个人命运和伟大的国家再也无法分割。”于海回忆道。
2011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与美国陆军军乐团“潘兴军乐团”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联合音乐会。这是两军军乐团首次在联合国总部联合演出。走进大楼的那一刻,于海百感交集。
“这里见证过太多重大历史时刻,卡斯特罗、赫鲁晓夫、曼德拉……他们都曾在这里发表讲话,中国更在这里积极发挥着维护国际法、确保国际法治和推进世界多极化等重要作用。”国歌响起的那一刻,于海的眼眶湿润了。他表示,那不是个人的激动,而是作为中国人真切感受到国家强大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尊严。“奏响的国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于海带领乐团去过法国、英国和美国等数个国家,也指挥乐团奏响过100多个国家的国歌。其中,在德国巡演的半个多月行程令于海印象深刻。他注意到,每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时,台下的华侨总会泪流满面。有位老华侨对他说:“在国外听到国歌,比听到任何乡音都亲切。”于海感慨,我们的国歌是海外华人的情感纽带,也是国际社会认识中国的第一张“声音名片”。“(国际社会)一听就知道,这是中国,是那个不屈外侮,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的中国!”
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从坚持10年推动国歌立法,到举办400多场以“最爱我们的国歌”为主题的精彩讲座,于海从未懈怠,他表示,这首歌是他心中最神圣的旋律,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我们的国歌是世界上最好的国歌。”每当于海讲述自己与国歌的故事时,他总会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简单的字句里,藏着他对国歌精神最坚定的认同,对民族象征最真挚的敬意。
让青年读懂“万众一心”的力量
从田汉、聂耳以笔为枪,用音乐凝聚力量,到于海用指挥棒坚守国歌,他们以热忱与执着筑起传承“国歌精神”的阶梯。这份坚守,恰似坚实的臂膀,托举起一代代青年人的爱国梦想,让国歌中蕴含的力量薪火相传。
天安门广场上,合唱团的分指挥们整齐划一地打着拍子,合唱团的青年唱响反映抗战时期的经典曲目,回顾14年浴血奋战的苦难辉煌,向新时代致敬。分指挥训练总指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李刚表示,从团队组建、校内训练、封闭训练、片区合练再到集体演练,下校辅导……这些年轻人每天要进行上万次的重复挥拍动作,练习气口,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在他看来,这段经历能让青年一代从歌声中汲取力量,从旋律中明白何为“国家”,何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分指挥和合唱团集训期间,于海多次前往指导。他表示,第一次合练期间,当学生们唱起“九一八”的那一刻,他“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不是技巧的完美,是情感的共鸣——这些孩子们理解了歌词里的‘痛’,也读懂了‘万众一心’的力量。”他说。
“国家强盛,是最动人的交响!”于海说。与军乐相伴大半生,于海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循着时代的节拍,奏响动人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