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坚持用温情书写大爱
凉山木里县检察院开展“检教同行,共护成长”检察开放日活动,王涛(左)现场赠送书籍。王海琴 摄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干警王涛,先后荣获四川省检察机关先进个人、四川省“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第四届达州市道德模范、达州市十大法治人物、达州市“十佳公诉人”等荣誉称号。而她身上更为瞩目的是,13年来,在4000多个日夜中,她利用碎片化的业余时间跟进800多个寻亲案例,帮助70多个家庭团聚,资助多名贫寒学子完成学业,为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孤儿加油打气……
关爱寒门学子 成就人生梦想
“不想让贫困和大山阻挡孩子们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目光。”王涛坦言,“每当看到孩子们那无助的身影和渴望的目光,我就感到很心痛。”
2007年,在检察机关从事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王涛,发现有很多深陷贫困的孩子亟须帮助。这其中,有不少成绩优异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她实在惋惜这些孩子的遭遇,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梳理相关信息,并积极参与到帮扶工作中。
出生在达州一个偏远小镇的李航(化名)就是受她帮扶的其中一员。李航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因身体弱、学历低,收入难以养活家里老小。李航和妹妹从小与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家庭经济窘迫,两人时常面临辍学危险。王涛从青基会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获悉李航的求助信息时,他正在读高三,成绩稳居年级前三。王涛被其逆境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触动,下定决心要帮扶这个深陷困境的孩子。她主动联系上孩子的家人,了解其家庭具体情况,时常为孩子寄送生活物资。要知道她当时的工资也不过刚刚够一家人解决温饱,但她从未断过继续帮扶的念头。同时,她还积极努力,通过青基会为李航捐赠助学金。2009年,在王涛的跟踪帮扶下,李航以610分的成绩被四川农业大学录取。李航上大学后,王涛依旧关心着他的生活情况,怕孩子在学校吃不好、穿不暖,又陆续为其寄送生活费。李航对王涛的雪中送炭也心存感激,逢年过节时都会和家人一同前去拜访王涛。2014年,李航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并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就职于重庆某研究机构。
多年来,王涛先后资助寒门学子四人,“只要答应过帮人家,就一定要帮到底!”这是王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让唇腭裂弃婴露出甜甜微笑
王涛经常利用节假日前往达州市儿童福利院给孤残孩子送食品、衣物,陪孩子们玩耍、学习。“我看见他们活泼纯真的笑颜,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孩子一样。”一谈到孩子,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她很高兴能为这些孩子带去欢乐。
2011年1月,王涛像往常一样,带着食品、玩具,与女儿一起到达州市儿童福利院,让女儿和孤残孩子们一起玩耍、做游戏。王涛在保育室,看到一张全新的小床上躺着一名熟睡的兔唇女婴。“她叫熙熙(化名),前几天刚从医院抱回来的,是一个刚出生三天就被父母遗弃的双侧重度唇腭裂孩子。”保育员告诉她。王涛看着小家伙因沉睡而轻轻抖动的睫毛和因唇腭裂而合不上的嘴巴,心中的柔软被深深触动。“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应该绽放出甜甜的笑颜啊!”当即,她决定将孩子带回家帮扶。
2011年7月底,王涛陪着熙熙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准备接受唇腭裂修复手术。因为年纪尚小,采血只能从脖颈处抽取,几次下来,孩子疼得几乎哭不出声来。为了减少穿刺痛苦,护士为她扎上留置针管,但因孩子血管细,扎了好几次才完成。王涛看着孩子受苦流泪,自己也忍不住眼泪模糊了双眼。即使明知手术风险不大,但当王涛在手术确认书上签字时,泪水还是打湿了眼眶。
整整4个小时,王涛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手术很顺利,熙熙恢复得很好,术后王涛也第一次看到她甜甜的微笑模样。2011年8月6日,熙熙出院。2012年2月,熙熙在国家涉外收养中心被一对美籍夫妻收养,成为这家的宝贝。“小孩送走那天,万般不舍的我哭成了泪人儿……至今我还常常通过电子邮件与孩子的养母梅瑞迪斯女士(化名)保持联络,了解、交流孩子的成长状况,寄去衣物和孩子喜欢的食品,并把孩子的成长日记及爱吃的家常食谱,翻译后发给她的美国母亲。”谈到孩子时,王涛流露出深深的思念。
多年来,王涛在工作之余,通过各种渠道持续关注、关爱唇腭裂孩子,积极影响身边的亲朋和同事,参与“嫣然天使基金”月捐计划,时刻关注唇腭裂孩子救助动态,与爱心网友一道为唇腭裂孩子筹集手术费用,希望让更多像熙熙一样先天性唇腭裂的孩子有机会洋溢出健康纯真的笑颜。
助人寻亲 成为“宝贝回家”志愿者
2012年,负责检察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的王涛接触到达川区一起拐卖儿童案。虽然涉案人员均被绳之以法,但受害人自1991年被拐后依旧下落不明。受害人父母因长年寻子不得,背负下巨额债务,身心俱疲。这些案件背后的事情,深深地刺痛了她,为了帮助他们早日寻回孩子,她第一次接触到了“宝贝回家”网站,帮助夫妇二人登记寻亲。
“宝贝回家”公益网站,作为国内第一家免费帮助被拐、走失儿童的民间组织,二十余年来,网站与公安部及各地打拐办深度合作,构筑起快速打拐绿色通道。40多万名志愿者凝心聚力,帮助3000多名被拐走失儿童找到亲人。2012年王涛在帮助夫妇二人发布寻亲信息的时候,看到网站上有数万条寻亲信息,已有一千多件成功案例,寻亲父母及孩子们的悲欢离合、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感动了王涛,她主动申请成为“宝贝回家”志愿者。
热爱,就是最好的源动力。工作之余,王涛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网站论坛搜寻各类寻亲信息,在志愿者群与网友们探讨交流寻亲案例,帮助查找疑似线索,不厌其烦地与各地公安干警、村干部、媒体交流联系,通过查找户籍、实地走访,与寻亲人核实被拐、走失、送养情况,利用DNA比对及网络媒体传播的作用,竭尽所能地帮助被拐的孩子们回家。直至今日,经过她的努力,累计完成800多个寻亲发帖工作,成功帮助70多人与家人团聚。2012年6月,王涛参加公安部组织的国务院反拐部际联席会议联络员培训后,加入“宝贝回家”DNA协调工作组,负责四川贵州两省的采血协调,先后协调近百位被拐、走失的孩子及寻子家长采血入库,帮助数十个失散家庭比对成功。因为志愿工作突出,王涛被“宝贝回家”网站任命为西南支部组织委员。
她多次受邀参加央视大型寻亲栏目《等着我》的录制,在节目现场见证离散多年的亲人团聚。
2014年9月,第一次录制节目时,她登记了一位来自河北沧州刚满18岁的寻亲男孩,名叫李伟(化名)。李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伟在节目上说,即使过去了十多年,他依旧深刻地想念着分别多年的家人们。李伟四五岁的时候,因为调皮离开姐姐,独自给母亲送饭,轻信人贩子的谎言被拐。十多年来,他始终都没放弃过寻找亲生父母的想法。李伟的遭遇令王涛动容,更加坚定了其想要帮助像李伟这样的孩子重回家庭的信念。
她在工作之余和众多志愿服务者在网络上的寻亲资料里搜寻、比对,不放过丝毫细节;在征求寻亲人意见后,在各类网站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力争最大化扩大消息传播范围;主动参加寻亲接待等工作,力求能第一时间登记寻亲人信息。此后,在众多地区警察、志愿者、村社干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李伟找到了他的亲生母亲和姐姐们。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亲生父亲在寻子路上意外去世。李伟回家后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能帮上忙,看到他们家人团聚,我也非常高兴。”王涛说到这次寻亲,一脸的笑容。
坚持用温情书写大爱,11年来,在王涛的帮助下,亲人团聚的故事不胜枚举。每当看到那些被迫与亲人分离的人在她的帮助下,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亲人,她也流下了幸福而激动的泪水。“那一刻,曾经的风雨兼程都值了!”王涛说,“作为党员,作为检察人,真的感到很自豪。”
2023年初,已临近退休的王涛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又远赴凉山州开展为期两年的援彝工作。一到越西,她就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在抓好日常繁重援助工作基础上,主动加强沟通对接,并在达州市两级检察机关和受援单位越西院的支持下,牵头筹资8万余元购买360余套冬季校服,捐赠给该县最偏远的申果庄乡中心小学。2024年王涛被派驻到木里藏族自治县,多次随当地检察机关未检团队深入偏远山区开展“幸福凉山 共护未来”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结合真实案例为600多名藏、蒙、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学童详细讲解远离校园欺凌、预防性侵等法治课程,发放1500多份宣传资料,以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025年王涛被派驻普格县检察院,以未检办案综合履职为切入点,为该院工作提供新思路。7月底王涛因援彝工作出色获省院通报表扬。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但相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我们就变得重要了。”这些质朴的话语,既是王涛的人生感悟,也是她一直以来坚守和践行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