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青海格尔木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教育实践纪实
格尔木市区鸟瞰图。
以青藏公路建设历史为主题的纪念性公园—将军楼公园。
格尔木市星园路社区邀请老兵讲红色故事。
长江源村的多彩新生活。
格尔木军垦农垦记忆陈列馆。
巍巍昆仑山脉。
中国最大盐湖察尔汗盐湖。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红色基因如同昆仑山脉的冰雪融水,浸润着这片土地。近年来,格尔木市通过盘活红色阵地、汲取红色力量、用好红色教材三大路径,构建起覆盖党员干部、青少年及社会各界的红色教育体系,使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
盘活“红色阵地”
打造沉浸式精神家园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将军楼公园的天路纪念塔上,金色的塔尖与远处的昆仑山交相辉映。这座占地9.8公顷的主题公园,作为格尔木市红色教育的“精神地标”,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来自浙江的游客高先生在参观后感慨:“主题公园布局大气且富有灵性,既是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这种功能的融合,正是格尔木市红色阵地建设的鲜明特色。作为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将军楼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世界屋脊”创造的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如今,经过保护性开发,这里已形成集将军楼主题纪念区、纪念教育区等六大功能分区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年接待量稳定在10万人次以上。
格尔木市坚持“阵地共建、资源共享”理念,以将军楼为核心,辐射培育了“两路”精神主题教育展览馆、格尔木炼油厂展厅、红柳村等7个现场教学点,开发出“天路精神”“石油精神”等系列精品课程。将军楼公园讲解员蔡丽丽说:“我们定期组织讲解员队伍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通过收集整理红色故事,以图文展示的形式宣讲‘两路’精神。”这种“走出去”的宣讲模式,让红色教育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
在重要节日节点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是盘活红色阵地的关键举措。“七一”建党纪念日,全市各单位党组织在将军楼公园开展“重走红色足迹”活动,党员干部沿着当年筑路大军的足迹,在慕生忠将军塑像前重温入党誓词。这种“室外课堂”模式,使党员教育既接“地气”又有“人气”。
2024年落成的格尔木军垦农垦记忆陈列馆,为红色阵地体系增添了新的维度。馆内通过场景复原、老物件展示,生动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一大批青年响应“屯垦戍边”号召,奔赴祖国西部边陲开荒创业的历史。青海省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南洋介绍:“我们特别还原了地窝子、马脊帐篷等生活场景,收藏当年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就是为了让参观者真切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在创新阵地形态方面,格尔木市突破传统展馆模式,打造了乌图美仁乡党群红色驿站等新型服务平台。这个集公共休闲、红色书吧、健身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建阵地,不仅为党员提供学习培训场所,还为游客提供热水、医药救助等服务。
目前,格尔木市已建成市级党性教育基地12个,其中6个获得省、州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称号。通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定期评估调整阵地功能,确保红色教育资源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汲取“红色力量”
激活发展动能的精神密码
在察尔汗盐湖旁的钾肥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中,工作人员通过中控屏幕监控着生产线的运行参数。这个年产能达800万吨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承载着第一代盐湖人的梦想。1958年,他们用铁锹、洋镐撬开“死亡之海”坚硬的盐壳,三天三夜生产出10公斤钾肥,终结了中国不产钾肥的历史。
格尔木市将盐湖开发史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在一代又一代盐湖人接续奋斗、汲取“红色力量”的历程中,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察尔汗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出卓越贡献。近年来,格尔木市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盐湖资源有序开发,坚持以项目建设夯实产业根基、以节能降耗激发转型潜力、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升级,全力推动盐湖资源开发全链条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长江源村的变迁是红色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殷殷嘱托,成为这个生态移民搬迁村发展的精神指引。“从草原搬到城镇,从牧民变成生态守护者,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亮说。通过发展雕刻、饰品加工等民族特色产业,建立牛羊育肥基地,长江源村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村民收入从低到高的跨越。数据显示,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4年搬迁时的不足3000元增长至2024年的3.57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0万元。
同时,长江源村将“两路”精神中的“军民一家、民族团结”内涵转化为具体实践。村史馆内,一面荣誉墙记录着这个村庄的蝶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每一项荣誉背后,都凝聚着红色基因传承的磅礴力量。“刚搬迁过来时,村里到处是沙土,下雨就泥泞不堪。”村民扎西达娃回忆道,“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有了小学、敬老院、文化广场,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了。”更令人振奋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像扎西达娃一样选择回乡创业。
村民巴吾老人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这位牧民在青藏公路修建时,义务担任向导和翻译,从青海五道梁一直走到西藏那曲,用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现在村里225户人家,就像一家人一样,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忙。”梁亮说。
红色力量的转化,还体现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升级中。作为20世纪50年代因青藏公路修建而兴起的城市,格尔木市在“两路”精神、青藏高原精神指引下,正加速构建“一带一路”门户节点城市。走进国际陆港铁路港的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中欧班列的运行轨迹。这个规划面积10.95平方公里的物流枢纽,已开通至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国际班列,2024年货运吞吐量突破800万吨。
随着G6京藏高速、格库铁路等交通大动脉的贯通,格尔木成为连接甘、新、青、藏四省区的“十字型”交通枢纽。
从盐湖化工到生态旅游,从乡村振兴到对外开放,格尔木市通过深挖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让红色精神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
用好“红色教材”
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座纪念碑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题词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吗?”在将军楼公园的天路纪念塔前,格尔木市第八中学的学生们认真聆听历史老师的讲解。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是全市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活动的缩影。
格尔木市将红色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24年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主题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140余场次,4万余名师生参与其中。各学校广泛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活动。格尔木市教育部门通过深化“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建设,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教育,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格尔木市创新推出“三维育人”模式,将红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在课程建设方面,编写红色故事读本,将红色故事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实践活动方面,开展“红领巾讲解员”培养计划,选拔培训中小学生担任红色教育基地志愿讲解员。
红色教育的创新实践孕育出新时代好少年。第五届“新时代青海好少年”获得者、市第八中学学生李晓虹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2024年4月,面对邻居大棚起火的危急情况,这位14岁的少年沉着拨打119报警,准确报告火情信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爷爷是老党员,常给我讲革命先辈面对困难不退缩的故事,那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让我在危急时刻没有慌乱。”李晓虹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在社区层面,红色文化正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浸润民心。星园路社区的“红义工工作室”里,志愿者在为居民修理电暖器。这个由12名在职党员、个体工商户、全职妈妈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开展家电维修、义剪等志愿服务活动。“太感谢了,本来以为要换新的,没想到你们帮我修好了。”社区居民接过修好的电饭锅,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
星园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杨青介绍,他们创新实施“三聘一推”服务管理模式,聘请7名市级领导为社区顾问,8名离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为网格理事,40名热心群众为楼栋管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我们打造‘畅播坊’,通过‘党建+直播+服务’模式开展‘微宣讲’,讲红色故事,同时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文化文艺活动是传播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格尔木市实施“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亮点”文化工程,2024年策划各类文艺演出150余场次,其中《奔腾》《梦幻般的格尔木》等原创作品,将红色历史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在今年举行的昆仑文化民俗嘉年华活动中,融合“两路”精神元素的舞蹈《天路魂》引发观众强烈共鸣;文学作品《风雪唐古拉》通过讲述青藏公路上的一场紧急救援故事,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畅销书。正如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索南才让在“作家面对面”活动中所说:“格尔木的红色故事充满力量,这些扎根大地的精神财富,是文学创作最宝贵的源泉。”
从校园到社区,从主题活动到日常服务,格尔木市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教育体系,让红色教材真正“活”了起来。当未成年人在红色故事中树立理想,当社区居民在文化活动中凝聚共识,当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在红色精神中汲取力量,这座高原新城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格尔木市正以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教育实践为抓手,不断探索精神传承与时代发展的结合点。从将军楼公园的庄严肃穆到盐湖厂区的热火朝天,从长江源村的幸福笑脸到校园里的琅琅书声,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激励格尔木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今天的格尔木,正用红色文化的时代光芒,照亮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奋进之路。
(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