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00余公里“陪同报到”藏深情
乡村教师40余年资助百余名学生

◎ 本报记者 施华琼

扫码看视频

    “这些钱,你必须收下!”8月30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报道了四川宜宾退休乡村教师方友泽在得知曾经教过的学生刘桂英考入西南科技大学后,骑着摩托车颠簸半个多小时上门,硬塞给学生500元钱的暖心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

    为了向这位乡村教师的“暖心托举”致以敬意,西南科技大学盛情邀请63岁的方友泽,陪同19岁的刘桂英一同前往绵阳,送她入学并参观校园。9月2日,方友泽陪同刘桂英前往西南科技大学报到。

    从苗乡深处到科技之城,这场跨越500余公里的“陪同报到”,为这份延续40余年的教育守望,添上了新的温暖注脚。

    “接到邀请时,我特别激动,从来没有进过大学,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一看。”出发前,方友泽特意准备了家乡特产“米花糖”,为刘桂英买了一块智能手表、一身新衣服,还给她写了一封信。他说:“想通过这块手表让刘桂英同学懂得珍惜时光、抓紧学习,她第一次离家,我们都不太放心,信里面是我对她的叮嘱和期望。”

    “桂英能融入这个大家庭参与学习、共同生活、锻炼,是她的荣幸!”站在西南科技大学校园里,方友泽格外感慨。他的到访也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开学季增添了别样暖意。师生们纷纷表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真的具象化了。”“方老师,您为我们上了一堂‘开学第一课’。”

    在与刘桂英分别之际,方友泽将那封断断续续写了4天、近700字的信郑重交到刘桂英手里。他感慨地对刘桂英说:“大山里的孩子能来这里学习真的不容易,希望你能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对于方友泽的关爱与陪伴,刘桂英满心感激:“方老师给的500块钱,我会把它用在学习上。我也会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心意。”

    其实,刘桂英并非方友泽资助的唯一学子。40余年来,方友泽用节省下来的工资,资助了100余名学生。对双胞胎罗瑶、罗紫涵姐妹,他每学期各资助200元,今年还特意送去1000元学费。学生方福勤因家境贫寒且上学路途遥远,从小学起就借住在方友泽家中,方友泽全家不仅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的生活,还为她辅导课业。方福勤说:“这里就是我的家,方老师他们就是我的家人。”学生杨贵平、方莲芬等人,曾受方友泽资助,如今毕业后纷纷回乡执教,将这份爱与教育情怀接续传递……
    这一份份关爱,只是方友泽深耕苗乡育桃李的生动缩影。从教40余年,他跨越课堂与课外的界限,兼顾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求,用心用情呵护孩子们成长。

    19岁初登讲台时,面对大多只会说苗语的孩子,方友泽通过“苗汉双语教学”,为孩子们架起求知的语言桥梁,所带班级成绩连续多年稳居全乡前列;为让孩子们告别漏雨的土墙教室,他奔走募捐数月,磨破两双胶鞋,终于筹得3万多元,最终让孩子们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新教室;他还翻山越岭劝返辍学女童,向家长和孩子宣讲“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将教育公平的阳光洒进苗寨深处。即便是2022年退休后,方友泽的脚步也未曾停歇:主动返聘教授毕业班,继续精心辅导孩子们……

    “我也是从大山里出来的,只有读好书,才能走出大山。”正是怀着这份坚定的教育信念,方友泽以一次次“暖心托举”,为大山里的孩子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