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农村治理”的开福答卷
凤羽村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共长沙市开福区委宣传部供图)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进一步明确了优秀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开福作为省会中心城区,拥有4个涉农街道,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农村治理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善治新路径。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治理根基。坚持以党建文化为“魂”,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农村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切实把党的组织引领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强劲动能。强基固本筑堡垒。以“党建聚合力”工程为总揽,深入实施“书记抓党建、聚力促发展”三年行动,开展“城乡对接、村社互进”活动,以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着眼2025年村(社区)“两委”换届,进一步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稳妥完成村(社区)书记考聘事业编试点,推荐选拔15人进入事业编,基层基础不断夯实。乡贤聚力作示范。作为长沙首批海选新乡贤的城区,近年来,开福区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党建+乡贤”模式全面赋能乡村治理,先后打造全市首个贤达馆、竹安驿站、“开福区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会”等平台,成立11个新乡贤工作室,打造新乡贤大讲堂、党建文化长廊等9处阵地,汇聚各类乡贤百余位,激活乡村治理的“红色引擎”。能力提升促治理。开展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专题培训班、村(社区)后备力量能力提升培训班、社区(村)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等系列培训,积极邀请知名专家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家在文化中探寻基层治理新路径。同时,注重借鉴先进经验,如聚焦罗汉庄片区治理、文旅融合发展,组织街村干部、村民及企业代表等30人,赴河南等地考察学习,探索破题新路径。
弘扬文明新风,建设美丽家园。立足辖区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优秀文化涵养乡风文明,构筑共同精神家园,提升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为建设美丽家园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文明乡风润民心。以“书香开福·开卷有福”系列主题活动为引领,开展各类乡村阅读季和全民阅读活动300多场次,2万余人次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乡村文明风尚。积极指导村(社区)制定、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引导群众自治,并充分用好家风馆、乡贤馆等文化阵地,开展优秀文化“微宣讲”等系列文化活动100余场次,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弘扬家庭美德,让群众在茶余饭后增进感情、提升素养。干群同心聚合力。注重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农村治理,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比如,去年以来,聚焦苏托垸周边环境脏乱差、农村片区土地抛荒等问题,通过文艺演出、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做足村民思想工作,大力实施“攻坚三十天清爽大城北”“我在乡间有亩田”等行动,干群协力整治“微环境”6616处,复垦撂荒地800余亩,推动城北片区市容环境实现大幅改善。解忧化纠增和谐。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做到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促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比如,积极推行“公益志愿者调研化解信访积案工作法”,深入群众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累计化解信访积案61件。又如,用好“心悦开福”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开展心理咨询进机关进社区(村)等活动130场次,惠及居民群众近10万人。
注重文化赋能,激发乡村活力。用好用活文化资源,创新推动非遗、文化旅游、文化体验等新兴业态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更大动力。激活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四大名绣湘绣的发源地,开福深入挖掘湘绣文化价值,持续擦亮“沙坪湘绣”品牌名片,打造湘绣文化产业园,发动周边村民积极推进湘绣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主题民宿、体验工坊建设,间接带动就业2万余人,实现居民增收与厚植文化底蕴相得益彰。截至目前,沙坪湘绣产值超2.5亿元、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弘扬民族文化。发挥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文化载体,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相互促进。比如,沙坪街道汉回村作为全市唯一少数民族村,将老旧清真寺改建成汉回村民俗文化馆,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示馆及与旅游相配套的特色菜园、果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全省文明村、生态村、特色旅游村等荣誉。用好外来文化。抢抓中非合作契机,深化“农文旅”产业融合,创新打造了具有非洲文化特色的河村·非洲园,构建了集非遗湘绣、非洲艺术、生态种养、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现代文旅综合体,带动中非员工及周边群众近300人就业,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其中接待国际游客及商务考察团超万人次,成为促进乡村振兴与中非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共长沙市开福区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