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老人接送小孩”重在找到出路

◎ 唐伟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广州南沙区一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引发讨论。该建议提到,“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需要家长朋友们高度重视”。

    从初衷上讲,“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建议充满善意,毕竟,“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是不可忽视的现实——一些老年人在接送小孩的过程中,要么因突发疾病,要么因驾乘交通工具等,出现意外事件。

    不过,当建议与实际需求背离甚远,就显得不接地气。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在我国,双职工家庭“谁来带娃”成为现实之问,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孙女的老年人比例较高。“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建议即使充满善意,也会遭到质疑。如果拿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一建议就无法实现。

    目前,我国小学正在广泛实施课后延时服务,不少幼儿园也在开展课后托管服务。不过,从现实情况看,要让这些服务起到兜底作用,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既要有面的覆盖,又要有质的提升。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收费,以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让更多孩子能接受课后服务;学校要把课后服务与公共交通、家庭接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无缝衔接,甚至应当制定“一家一策”方案,更多地考虑到个性化需求,如此,才能满足每个家庭的接送与看护需求,让“谁来接娃”的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此外,对学生到校、离校时间,学校应多一些人性化考虑,不“一刀切”禁止学生过早到校、过晚离校。学校还应邀请交警为家长特别是老年人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常识。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进行系统化、协同化的解决,亦是当务之急。比如有的城市社区实施“共享妈妈”服务,“共享妈妈”是能天天接孩子的全职妈妈,她们可以在接自己的孩子时,顺带把本小区的几名孩子一同接走,孩子被接到社区服务中心后,再由专职工作人员代为管理,照顾孩子们做作业、玩耍甚至吃饭,家长下班后再去接娃。有了“共享妈妈”和社区托管的协同,广大家长的接娃焦虑就能从根本上得到化解。

    从“共享妈妈”及社区托管模式出发,一些网友还提出了“临时家庭”模式,几个家庭经过商量,在学校附近共租一套房子,家长根据自身实际,分工前去照顾,自由时间多的家长照顾长一点,自由时间少的家长照顾短一点。孩子们既是一个班或一所学校的同学,又是一个“临时家庭”的成员,可以在学习上相互鼓励,生活上彼此照顾,这也可以解决“谁来接娃”的问题。

    总之,“不让老人接送小孩”需要社会共同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