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明雕琢城市品质
润 心
从“零彩礼”新风到非遗进校园,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血脉,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
塑 形
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口袋公园推窗见绿,文明细节融入大街小巷
聚 力
18万红马甲集体上街,群众“话语权”落地生根,静海让文明创建再也不是“独角戏”
当清晨的阳光拂过天津市静海区,晨练的老人、上学的孩童、引导交通的志愿者,共同勾勒出一幅温暖的城市画卷。这正是静海区以“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为初心,以“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为主题,全面推动民心工程、乡村振兴和营商环境升级,使文明种子深植街巷里弄。
润心:以核心价值引领文明风尚
文明的根基在于精神滋养。
创建文明城区并非 “面子工程”,而是让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血脉,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静海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全方位覆盖、多层次渗透”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让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血脉。
通过文明乡风建设专项行动,乡村面貌悄然蝶变:大操大办的少了,勤俭节约的新风浓了;“零彩礼”“低彩礼”逐渐成为新风尚,《静海区文明有礼16条》等引导群众讲文明、信科学。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好人故事会”“静海好人开讲啦”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平凡人的不凡故事,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善念。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展相关活动百余场,评选出“身边好人”“道德模范”200余人,并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茂津等多位全国先进典型。
静海区还注重文化滋养,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区内西汉古城、宋代古船等文物遗迹得到修缮活化,独流镇千年古镇打造“一街一圈一带”文明实践项目,让古镇既留乡愁,又焕新活力。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超500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基层、校园,让泥塑、葫芦烫画、迷踪拳等非遗项目重焕生机。
而精心打造的“暖心相伴”公益托班,通过研学实践、文明劝导、家风分享等活动,让青少年感悟和践行文明。如今,公交车上让座的“红领巾”、路边捡拾垃圾的“小志愿者”,已成为街头最动人的风景。
塑形:以匠心精神提升城市颜值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其颜值与气质直接影响群众幸福感。
静海区以 “绣花” 功夫深耕细作,从基础设施焕新、环境底色擦亮到公共服务升温,让城市既有“面子”的整洁美观,更有“里子”的舒适便捷。
此前,老旧小区管网老化、道路坑洼、停车位紧张等问题困扰群众。文明城区创建启动后,百余个老旧小区迎来改造。“以前楼道墙皮掉渣,现在刷得雪白;以前下雨踩泥坑,现在走哪儿都是平路。” 居民王大爷的笑容里满是获得感。
民心工程同步织密幸福网络:老城区11条道路更新,15公里“毛细血管”畅通,50余处运动场与步道串联成“15分钟健身圈”;10处“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盲道、无障碍坡道延伸至街角,让文明的温度融入城市肌理。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150余辆公交和重卡换上“绿装”,700余个充电桩星罗棋布,PM2.5浓度持续下降。河道清淤后,昔日“臭水沟”变成“景观带”;垃圾分类全覆盖、餐饮垃圾桶“退路进厅”,让街道更加整洁。
静海区还聚焦“一老一小”,将养老设施延伸至社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700个,焕新2.9万平方米C级校舍。政务服务“一窗通办”、医院“预约挂号”“自助缴费”、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让群众生活更加便捷丰盈。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静海区获得16个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荣誉。
聚力:以全民参与凝聚创建合力
文明城区创建不是“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 “大合唱”。
静海区坚持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搭建多元参与平台,让群众成为文明的参与者、受益者、守护者。
在静海街巷,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先进典型任“文明劝导员”、青年学生组成“青春志愿服务队”、企业职工自发形成“爱心小分队”,他们劝导交通、整治环境、服务赛会,用行动传递文明。截至目前,静海区注册志愿者18万人,常年开展志愿服务超 5000场次。
搭建共建共治平台,让群众“话语权”落地生根。“巷子路灯不亮”“小区菜市场乱”……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议事会上,居民围坐“唠家常、解难题”。这种由村(社区)牵头,群众、商户、物业共同参与的议事机制,已解决群众问题300余件。
推动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诚信经营示范店”评选、“红黑榜”制度推行,让诚信成为城市“金名片”;邻里互助、商家可靠的暖心故事每日上演,彰显出城市的人文温度。
静海区用文化为文明“铸魂”,以美德为城市“塑形”,让文明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成为内在的精神追求。这座城市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将文明创建的画卷铺展向更美好的明天,让“静海文明”成为津沽大地上最亮丽的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