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打造具有中国元素、云南特色、辐射周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
文明之光照亮八千里边境线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文明之光照亮八千里边境线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猴桥镇国门新村的清晨,总伴着界碑旁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这里曾因地处边陲、发展滞后、产业匮乏被称为“黑泥塘”;如今,这里民居整洁,清泉潺潺,不远处猴桥口岸货车川流不息——这场从“穷村寨”到“幸福村”的蜕变,正是云南“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的生动缩影。
作为与老挝、越南、缅甸接壤,拥有4060公里边境线的省份,云南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今年3月,云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启动“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三年行动(2025-2027年),全力打造具有中国元素、云南特色、辐射周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如今,这条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已成为边疆民族团结的“黏合剂”、文化繁荣的“助推器”、民生改善的“暖心剂”,文明之光照亮八千里边境线。
资源聚合
多元力量为边疆文明注入动能
晨曦中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姐相镇银井村国门书社的灯光渐次亮起,缅甸少年温奈与中国伙伴共执一笔,在作业本上交替书写汉字与缅文;窗外,两国村民在共用水井边用傣语互致问候,新的一天温馨开启——“一寨两国”日常交融的画面,是实践带“一线”战略的鲜活剪影。
实践带以清晰布局勾勒文明发展图景,核心辐射“8+1”州市(8个边境州市+昆明),覆盖全省57.28%人口、55.34%国土面积、58.67%地区生产总值,让文明成果与发展红利惠及边疆群众。
今年6月28日,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实践带上的蒙自市、腾冲市、瑞丽市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签订结对协议,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为实践带建设注入专业力量。
实践带推动多元资源向边疆奔流。云南省委社会工作部动员志愿服务,参与理论宣讲、文明乡风建设等工作;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推进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
行业资源活化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开设文明出行课堂、建“书香昆铁”;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以长水机场为中心,联动多口岸机场及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打造“中柬文化长廊”。
高校与文明单位的结对共建更添助力。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公益项目落地昆明,中央音乐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在大理、临沧建实践基地,清华大学等资源持续下沉,云南大学等成立“国门宣讲队”,文明新风直达边疆末梢。
文明浸润
边疆大地绽放文化交融新活力
近日,一场“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帮带活动来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镇龙门村,来自昆明市呈贡区的志愿者带着“默庐读书会”越过大山,让城乡情谊在“文化润边”的具体实践中愈发深厚。
实践带以“润物细无声”渗透边疆治理与文化交融。姐相镇“国际小法庭”化解边民纠纷;红河县试点乡村“家长夜校”并在全省推广;深入开展“五个普及”实践活动破解乡村“一老一小”问题。2025年上半年,“8+1”州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7.97%。
临沧市镇康县的黄金周,总是飘扬着“阿数瑟”山歌的旋律,中缅美食街单日人流破万。
实践带以发展促稳定、以文化聚人心。普洱、红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获专项资金;沧源县“世界侃乡·秘境沧源”精品景点线路获得2024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现场推介。
在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的陶艺坊年接待游客超万人,“过去火塘边聊温饱,现在书吧里谈创业”的转变,是实践带造福群众的又一硕果。
实践带不仅点亮了边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释放出强劲的经济推力。绿美乡镇、村庄纷纷涌现,2025年上半年,“8+1”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16.45亿元,增速4.6%;旅游总人数367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146.07亿元。
以“润边”之暖聚人心,以“兴滇”之力固边疆,“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在八千里边境线上绘就了民族团结、跨境和融、发展向好的画卷。这道闪耀在云岭边疆的文明之光,照亮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助力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与老挝、越南、缅甸接壤,拥有4060公里边境线的省份,云南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今年3月,云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启动“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三年行动(2025-2027年),全力打造具有中国元素、云南特色、辐射周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如今,这条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已成为边疆民族团结的“黏合剂”、文化繁荣的“助推器”、民生改善的“暖心剂”,文明之光照亮八千里边境线。
资源聚合
多元力量为边疆文明注入动能
晨曦中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姐相镇银井村国门书社的灯光渐次亮起,缅甸少年温奈与中国伙伴共执一笔,在作业本上交替书写汉字与缅文;窗外,两国村民在共用水井边用傣语互致问候,新的一天温馨开启——“一寨两国”日常交融的画面,是实践带“一线”战略的鲜活剪影。
实践带以清晰布局勾勒文明发展图景,核心辐射“8+1”州市(8个边境州市+昆明),覆盖全省57.28%人口、55.34%国土面积、58.67%地区生产总值,让文明成果与发展红利惠及边疆群众。
今年6月28日,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实践带上的蒙自市、腾冲市、瑞丽市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签订结对协议,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为实践带建设注入专业力量。
实践带推动多元资源向边疆奔流。云南省委社会工作部动员志愿服务,参与理论宣讲、文明乡风建设等工作;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推进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
行业资源活化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开设文明出行课堂、建“书香昆铁”;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以长水机场为中心,联动多口岸机场及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打造“中柬文化长廊”。
高校与文明单位的结对共建更添助力。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公益项目落地昆明,中央音乐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在大理、临沧建实践基地,清华大学等资源持续下沉,云南大学等成立“国门宣讲队”,文明新风直达边疆末梢。
文明浸润
边疆大地绽放文化交融新活力
近日,一场“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帮带活动来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镇龙门村,来自昆明市呈贡区的志愿者带着“默庐读书会”越过大山,让城乡情谊在“文化润边”的具体实践中愈发深厚。
实践带以“润物细无声”渗透边疆治理与文化交融。姐相镇“国际小法庭”化解边民纠纷;红河县试点乡村“家长夜校”并在全省推广;深入开展“五个普及”实践活动破解乡村“一老一小”问题。2025年上半年,“8+1”州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7.97%。
临沧市镇康县的黄金周,总是飘扬着“阿数瑟”山歌的旋律,中缅美食街单日人流破万。
实践带以发展促稳定、以文化聚人心。普洱、红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获专项资金;沧源县“世界侃乡·秘境沧源”精品景点线路获得2024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现场推介。
在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的陶艺坊年接待游客超万人,“过去火塘边聊温饱,现在书吧里谈创业”的转变,是实践带造福群众的又一硕果。
实践带不仅点亮了边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释放出强劲的经济推力。绿美乡镇、村庄纷纷涌现,2025年上半年,“8+1”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16.45亿元,增速4.6%;旅游总人数367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146.07亿元。
以“润边”之暖聚人心,以“兴滇”之力固边疆,“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在八千里边境线上绘就了民族团结、跨境和融、发展向好的画卷。这道闪耀在云岭边疆的文明之光,照亮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助力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