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的学生发展

◎ 四川省南部县第一小学  刘小宁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曾发出警示: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应如何防止精神僵腐?他为此提出了两条戒律:“不可教太多科目”与“所教内容务须透彻”。怀特海认为,在儿童教育中引入的核心理念应“少而重要”,“儿童需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理解它们在当下现实情境中的应用。”

    一、怀特海的智慧:少而精的启迪

    怀特海深刻地洞察到,教授大量科目却仅触及皮毛,只会导致学生对“无关联观念的被动接受”,无法点燃思维的火花。他主张教育内容应少而精,如种子般蕴藏巨大生长潜能。这些核心观念应被赋予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儿童心智的土壤中扎根、生长、交织,最终形成儿童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怀特海的教育观强调深刻内化与灵活迁移。学习并非简单习得知识,而是将所学化为己有,融入个人的认知结构和生命体验。他更重视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生动运用,强调知识唯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照亮当下生活时,才真正拥有了生命力。怀特海所描绘的教育图景,其核心在于点燃内在活力——通过深刻的内容和精巧的练习,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与创造精神,让学习过程本身充满发现的愉悦和思想的激荡。

    二、追问“忙”源:焦虑驱动下的集体迷失

    如今,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业繁忙,教师工作压力大。这种忙碌,非但未能触及怀特海所倡导的“被火花启明”的理想境界,反而在盲目追逐中迷失了教育的本质。这种弥漫性的“忙”并非无源之水,其背后是多重焦虑的叠加与驱动。

    (一)社会竞争焦虑的传导与放大:在学历被视为重要“敲门砖”的大氛围下,家长对“好大学=好前途”的单一化认知被不断强化。这种焦虑通过媒体、家长、社会层层传导,最终加压于学校、教师和学生身上,形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恐慌。

    (二)评价体系的单一化桎梏: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多年,但升学率、分数排名依然是评价学校、教师甚至区域教育成果最核心、最直观的指标。单一的评价导向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迫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可量化的知识学习和应试训练中。

    (三)教育主体自信的缺失:对教育内在规律的敬畏不足,对儿童成长自然节奏缺乏耐心。当孩子未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便倾向于“加大剂量”——更多时间、更多内容、更多练习,试图用表面的“忙”来掩盖内心的不确定与不自信。

    三、破“忙”之道:回归本质的勇气与智慧

    要走出“忙”的困境,需要系统性的反思与切实的行动,回归怀特海所倡导的教育本真。

    (一)坚定落实“减法”思维,做精核心内容

    1.精简课程与课时:依据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整体要求,适当削减非必要、重复性、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与课时。特别是小学阶段,严格控制考试科目数量和作业时长,为深度学习留出时间和空间。

    2.聚焦核心概念与关键能力:每个学科、每个学段中最核心、最具迁移价值的概念和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详细的表述。围绕这些核心内容,设计深刻、透彻的学习体验,确保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

    (二)推动评价体系深层变革,打破“唯分数论”

    1.强化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合作精神等多维度的评价。

    2.探索多元综合评价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更全面、更便捷的学生成长档案,将学业成绩与品德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多方面表现结合起来,形成更立体、更全面的学生画像。

    (三)凝聚家校社共识,共筑育人生态

    1.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成才观: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微讲堂等多种渠道,帮助家长理解儿童成长规律、教育本质,缓解过度焦虑。让家长的视线从聚焦分数和排名转移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兴趣发展、品德养成上来。

    2.学校主动沟通引领:学校应积极向家长和社会传达科学的教育理念、学校的育人实践以及面临的挑战,争取更大范围的理解和支持。

    当我们真正信任儿童内在的生长力量,信任教育本身蕴含的规律与智慧,教育的场域才能从“忙”的泥潭中挣脱,成为滋养生命、启迪智慧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