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让语文“活”起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能打破“课本为纲”的局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自由表达中触摸语言的温度,将静态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
一、文本延伸让课文场景“动”起来
教材是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延伸活动,能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实现从“读懂”到“会用”的跨越。
针对叙事性文本,可开展“课本剧演绎”活动。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先引导学生分组梳理故事角色(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和关键情节,再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台词、制作简易道具(用绿卡纸做青蛙头饰,用黑绸布做小蝌蚪尾巴),最后在班级进行表演。学生在分配角色、揣摩语气、设计动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准确把握角色特点,还能自然而然地记住“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等精彩语句。
对于写景抒情类文本,可设计“小小导游员”活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让学生以“西沙群岛旅游推广大使”的身份,结合课文中“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等内容,配上精心收集的图片或视频,向同学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活动中,学生需要提炼文本关键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既锻炼了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又提升了口语交际水平。
二、生活场景让语文应用“实”起来
语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实际运用,将实践活动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可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生活识字大挑战”活动。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周末和家长一起逛超市、看路牌,收集生活中的汉字,用照片或手抄报的形式记录下来,周一在课堂上展示分享。
针对中高年级教学可设计“家庭读书分享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每周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先梳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印象最深的片段,再在周末组织家人开展分享会:自己朗读精彩片段,邀请父母谈谈阅读感受,最后一起制作“家庭读书卡”记录收获。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与家人的温馨互动中,学会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验书香家庭的氛围。
三、创意表达让个性思维“飞”起来
实践活动应当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创意空间,鼓励他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语文的理解,释放思维活力。
开展“故事创编工坊”活动。给出简单的故事开头(如清晨,小松鼠在森林里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盒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想象续写故事。过程中,允许学生加入奇幻元素(如盒子里藏着会说话的小精灵),也可以结合生活经历(如小精灵帮助小松鼠解决了迷路的问题),最后各组分享自己的故事,师生共同评选“最具创意故事奖”。
还可设计“班级主题手抄报”活动。围绕“春天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可以摘抄描写春天的诗句,可以绘制传统节日的习俗,还可以写下自己的观察日记。学生在排版、绘画、书写的过程中,需要筛选信息、整合内容,既巩固了语文知识,又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个性在方寸之间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