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课文插图
◎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高庙九年一贯制学校 董娜娜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中心小学 曹君华
课文插图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统编语文小学低段的课文插图比重大,有摄影作品、风景画、民俗画、水墨画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色彩明艳,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既有很高的美育价值,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用好课文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化文本理解。课文插图依托文本而生,聚焦关键内容,是课文的缩影,对课文起着一定的解释作用。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多是连环画课文,即每个情节基本都会配上一幅相应的插图。例如,《咕咚》一文配了4幅,分别对应故事的四个情节:第一幅描绘的是胆小的兔子听到“咕咚”声,吓得拔腿就跑;第二幅描绘的是其他动物也跟着兔子奔跑逃命;第三幅图中,野牛拦住大家,提出质疑;最后一幅,小动物来到湖边,发现“咕咚”不过是成熟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大家虚惊一场。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独立阅读课文难度较大,并且这篇课文没有全文注音,读通、读懂难度更大。教师能用好这些课文插图,对学生看图学文、自主识字很有帮助,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增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突破难点。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不强,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习《小池》这首诗时,学生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他们把“小荷”理解为“荷花”,认为那是花骨朵状态的荷花,刚刚露头就吸引了蜻蜓立在上面。而这首诗描绘的是初夏风光,还未到荷花开放的时期,学生的理解显然不准确。这时,该如何巧妙地答疑解惑呢?教师可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并没有荷花,只有片片出水不久尚未完全舒展的荷叶。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小荷”指的是刚从水里露出头的娇嫩荷叶,并没有完全展开,还打着卷儿,所以说露出了尖尖的角。至此,问题迎刃而解。
丰富语言表达。虽然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情景,但它的内涵丰富,容易引人遐想和深思。教师可以巧妙用插图创设情境、化静为动,通过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样既拓展了故事情节,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小猴子下山》为例,课文对小猴子摘桃子的描写只有“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简单的一句话,并没有对小猴子看到桃子后的想法、摘桃子的样子进行具体描写,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的高兴心情、见一个爱一个的心理,以及做事不专一的特点呢?为此,我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这两处留白点引导学生想象。讲到第一处我问学生:“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猴子非常高兴,当时会想些什么?”
学生联系图中猴子看到桃子时的高兴表情,有的说:“桃子又大又红,一定香甜多汁,比玉米好吃多了。”还有的说:“桃子美味可口,这才是猴子的最爱。”如此一来,学生就明白了猴子扔掉玉米而摘桃子的原因。
课堂上,教师结合课文插图的特点巧妙运用,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