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情境下的古诗词教学
——以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其一)》为例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百花实验学校  陈燕平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的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简明来说,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真实的语用情境下运用语文来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教学中,以文化为原点、以语言为基点、以表达为支点、以鉴赏为远点建构出真实的诗词语用情境,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古诗词文化。

    以诗词文化为原点

    依托共同话题创设多形式的口头或书面的语用情境,能提升学生对诗词文化的鉴赏能力。

    词语描绘型。如品读“九曲黄河万里沙”这一句诗时,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黄河流域地图,创设让学生运用词语描述黄河景色的语用情境,所用词语不仅限于“长”“宽”“壮阔”这类字词,要用尽可能多的词语描绘出黄河的磅礴气势。此语用情境可促进学生将正确运用词语、合理组织词语、反复运用词语视为主要的语文学习任务,在提升诗词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强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内容复述型。如读至诗句“同到牵牛织女家”时,可创设复述诗歌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诗歌内容,利用现成的表达内容,复述诗人逆流而上去牛郎织女家做客所追寻的是什么?此情境设计训练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把话说清楚、说连贯、说通顺就成了突破点。学生在复述诗歌内容时使用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来源于对诗词内容的想象,经过复述加深印象后,在以后有表达需要时,这些诗词的运用率将大大增加,诗句的留存率会提高很多。

    说写表达型。如教学前两行诗时,创设情境:诗人站在黄河边感慨万千,若你看到此情此景,会想到什么,请在诗歌旁批注一段合情合理的话,可借用文中语言,也可用自己的话来写。此情境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贴合学生的兴趣点,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答问练习型。如读完全诗后,引导学生回答诗人站在黄河壶口时的心情如何,不能把答案仅限于对一个词的掌握,或仅限于对一个人物的心境概括,而应先设置贴标签式(用一两个词表述)的情境,再转换成赞扬词条(连贯运用几句话)的情境,最后进入颁奖词式(用一段话完整表达)的情境,以此创设三种不同层次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我们在乎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语言表达,当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得到提高时,也更能感受到诗词文化对人生观的浸润与影响。

    以语言形式为基点

    运用联结式教学,在词句组织、话语构建、言语策略等方面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也能使学生读懂、读好诗词。

    词句组织。在教学时让学生观看关于黄河的视频,教师用深情语言描述景色,引导学生进入气势磅礴的画面,理解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深层含义。

    话语构建。譬如诗人看到宏伟壮阔的黄河时,想到“直上银河”,想到吹尽狂沙始到今,展现了其积极乐观的情怀。读完诗后,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诗人,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搜集具体资料和诗句,汇总罗列,再将这些材料整理成一段话。通过简单评价、组织语言、表达观点这一系列的情境创设,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连贯,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

    言语策略。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带着对诗歌全新的理解再次铿锵有力地背诵全诗,然后请他们选用诗句描写黄河景色和诗人志向。这样的情境创设重在语言的再创造,将简单的复述进阶为转述,将现有的诗词内容转化为新鲜的语言内容,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

    以表达运用为支点

    借鉴一种表达方法创设输出式写作情境,可以在写作路径、描写手法以及文章体裁等方面引导学生在表达中学语言,在实践中学诗词。

    写作路径上,既可以模仿诗中借景抒情的方法写身边的美好事物,让学生从诗中感悟人生,也可以巧借诗词由景寄情的构思,记叙生活片段,创设写话练习的情境。

    描写手法上,可以进行诗词读写结合练习,如导入情境出示黄河流域地图,用画面展示黄河的流经地域,让学生感受“九曲”和“万里”的虚指效果,找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虚指写法等诗句,或在写作中尝试运用虚指写法。

    文章体裁还可以转换,比如将本首诗改成散文的语用情境,引用诗词里的优美词句描写景物,从另一种文章体裁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以审美鉴赏为远点

    与合理想象契合。如在读懂诗句环节设计一段说话练习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并组织语言表达心中的黄河印象。创设此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的壮观场面。

    与语言创造相融。如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根据不同的诗句理解进行诗词配画。可借助背景音乐《黄河大合唱》,让学生在对诗人心境有所体会的基础上,画出解读后的个性化作品。创设与语言创造相融的合理想象情境,使学生“有木可攀”,在音乐氛围和想象画面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与话语表达并轨。如围绕诗人“为什么要直上银河去”这一问题运用语言时,学生有诸多理由,但教学时应当追求完整归纳,追求用几句话或者一段话将理由完整表达,而不能仅限于“寻找理想中的生活”这一标准答案。与话语表达并轨的创设情境,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文化素养的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情境视域下的诗词教学,为诗意且深度的诗词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中华优秀古诗词文化为学生的生活抹上了一层诗意底色。

 

当前:3版(2023年07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