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既要讲好科学家故事,宣传科学家精神,也要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索,培养创造创新能力,要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品质。
以科学课堂为抓手,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科学课是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活动的主要阵地。不过,科学素养无法像其他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需要学生去经历、实践和感悟。故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科学课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创造互动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以提高学生上好科学课的积极性。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想”,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看”,以培养科学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多“做”,以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多“说”,以培养科学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科学课才会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摇篮。
以科学活动为引擎,点燃学生的创造激情。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协调课后服务等可利用的时间,因地制宜在中小学成立科学兴趣小组、科学兴趣社团等,以丰富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开设“科普实践周”,组织各式各样的科技创作创造比赛,诸如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小创意、调查报告、科学幻想画、科技实验等,多管齐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一些国家的学校流行一种科普剧,即科学互动表演剧,它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孩子们参与表演或观看表演,从中接受科学知识,感受创新创造精神,国内学校不妨积极尝试这种寓教于乐的科学活动。近日,北京市八一学校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天的科技主题教育活动,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科技氛围,电影《独行月球》中使用的道具月球车、宇宙之锤等有趣的高科技项目,都摆在了现场,深受学生喜欢。
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是校园科学探索活动的重要延伸。学校可与当地相关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普活动,高校、科研机构面向学生开放共享实验室、教育实践基地等设施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濡染科学精神;还可与当地科技企业、手工作坊合作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另外,学校还可引进科普资源到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地方教育部门应会同当地科协等组织,遴选推荐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科普工作者进学校当“老师”,通过指导学生科学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活动、开设线上线下科普课程等,助力学校加强学生科学教育。比如,北京市八一学校在此次科技主题教育活动中,不仅邀请航天员、相关院士进校开讲座,还组织学生到北京的航天科研院所参观,深入感受航天精神和科学魅力。
“满眼生机转为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用科学探索点燃他们的创造激情,学校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