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入画来
——记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
◎ 本报记者 李林晅

 

    汉源湖畔,山林之间,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蜿蜒整洁的水泥路,串联起白墙青瓦的民居、延伸至绿意盎然的稻田、生机勃勃的梨树基地……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摆“龙门阵”,畅聊村里的变化,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在村中追逐嬉戏,充满了欢声笑语……

    近年来,在创建文明村镇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三强村围绕“堡垒强、服务强、文化强”的发展新要求,既注重村容村貌“面子”改善,又注重精神文明“里子”涵养,实实在在地增强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

    1

    生态宜居乡村美

    炎炎夏日,漫步在三强村,村巷两旁绿意盈盈,民居内“微田园”里飘来阵阵瓜果蔬菜的清香。走进三强村村民周本勋家中,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庭院里栽种着枝叶繁茂的绿植,屋边的空地上种满了辣椒、茄子、黄瓜……

    “院子干净整洁,心情也会舒畅。”正在打扫庭院的周本勋高兴地说,“现在整个村子都特别干净,我也要把自家的庭院打理得清清爽爽,为把村里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丽出一份力。”周本勋告诉记者,他从小在三强村长大,2012年以前,三强村不仅穷,卫生条件也不好。“大多数村民住的是砖瓦房,路面一直没有硬化,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人根本走不了。厕所是旱厕,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苍蝇满天飞。”周本勋说。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三强村的不少房屋严重垮塌。在房屋重建工作中,三强村在汉源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下,以打造三强村新村聚居点为核心,对全村开展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白墙、青瓦、白椽、晒台”为建筑风格,为20户村民重建住所,还针对墙面脱落、污损等情况对其余民居进行修补,并在村巷布置了公共空间景观小品、改装了厕所、配备了村庄保洁员,配套完善了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

    2021年,三强村统筹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成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的三强村党群服务中心,并修建了阳光堆肥房、太阳能智能垃圾房,完善了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管网等。“我们村还常态化开展全域村庄清洁大行动,组织全体村民参与,补齐乡村‘末梢短板’。”三强村党委副书记李娜说。

    2

    产业兴旺村民富

    三强村所在的九襄镇面积大、人口多,早在40年前,大家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梨树,每年3月,九襄镇漫山遍野的梨花竞相盛开。为赋能乡村旅游经济,2012年起,汉源县以梨花为“媒”,在九襄镇打造赏花景区,推出独具特色的赏花活动,形成独特的“赏花经济”,处于赏花景区核心位置的三强村,成为了“赏花经济”的代表。

    “在‘赏花经济’的带动下,村里的水果产业也发展了起来,村里的金花梨等水果销往全国各地。”李娜说,花果产业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村“两委”又开始探索如何增加花果附加值的问题。

    2015年起,三强村大力发展水果采摘、农家乐、赏花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了集赏花品果、田园采摘、民宿休闲等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尤其民宿产业为乡亲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三强村,每走几步便能看见一家精品特色民宿,村民曹勇经营着一家名为紫曦苑的民宿,作为第一个在三强村开民宿的人,曹勇说,“每年民宿经营能收入好几万元。”

    为了规范民宿产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三强村“两委”还将民宿经营者中的党员召集起来,成立了民宿党员宣传队,共同推动民宿发展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当下,三强村已经形成了“三强民宿文化村”民宿特色品牌。

    3

    乡风文明气象新

    走进三强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农家书屋,记者看到,书架上摆满了农业科技、历史、文化艺术和少儿读物等各类书籍,村民们捧着感兴趣的书籍认真阅读。“最近几年惠民利民政策好,大家都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这里有不少农技方面的书籍,我们可以查种植方法,还能和其他农户交流,特别好!”三强村村民刘晓东说。

    为了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近年来,三强村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质量,除农家书屋外,还建设了三强村村史馆,同时,重视农村文体团队、文体骨干、文体能人培养。此外,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放映农村公益电影,开展文艺演出、闹元宵文娱比赛、非遗进景区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为了形成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新风气,我们村还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打造了花海果乡警务室,搭建了村级纪检监督廉勤教育基地——三强村‘廉勤驿站’,绘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文化墙6面,不断凝聚向上向善正能量。”李娜介绍,为了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三强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组织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并开展最美家庭、家风家训示范户、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


 

当前:A4版(2023年08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