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就是积福
◎ 赖春明

 

    年过八旬的母亲身体状况不及以前了,年初,百日内就住院三次。我床前伺候,对“孝老”认识颇多。

    孝老本是感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不仅生了我,还用劳动和汗水养我长大。同时,从小就言传身教地引导并激励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如今,父亲已离开人世多年,母亲年事已高,我这当儿子的孝敬伺候母亲,不过是感恩之举,本是理所应当。“父母者,人之本也” “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重父母、回报父母的人才算知恩、感恩、报恩的人。世事去如烟,恩情存如血。感恩是灵魂上的健康,忘恩是内心里的龌龊,负义是行为上的背叛。对老人的忘恩负义是最不好的德行。“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夫孝,始于事亲”,床前伺候老人,本是孝老敬老最起码的事情。歌德主张,“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的确,孝敬伺候老人,理当竭尽全力,应该无微不至。

    孝老也是修身。病床前,母亲用新中国成立前全家没地种、吃饭靠“帮长工”的往事,启发并告诫我珍惜每一个铜板、每一粒粮食。“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才无切齿人”,母亲还用这些顺口溜引导我修身积善。孔子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母亲病中时常提醒并警示我注意休息、爱惜身体。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这些都是我们孝敬伺候老人应该铭记并遵循的修身良言。我们伺候老人,确应做到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孝老还是养性。“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和老人相处,既要有谦和的态度,又要有灵活的头脑;既不违背老人意愿,又不违反重大原则。给老人一份幸福,就是给自己一份快乐。孝敬伺候父母,贵在细心。当儿女的应该用自己的细心,让父母过得舒心。善待父母,就得多些耐心,不急躁、不烦躁;就得用真心,还得心贴心、心暖心。面对父母的唠叨,不必烦闷、不宜顶撞、不能呼叱,这唠叨的背后往往是嘱托。社会变化很快,老人的思想理念、生活习惯难免和自己有差异。和老人相处,只要没有严重后遗症发生,还是顺从老人为妥。就是有了分歧、意见乃至矛盾,也不能大声斥责。否则,就会让老人伤心。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认为,“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岁月从来无情,父母都会老去,为人儿女,能做这“卑劣”的人吗?

    孝老更是积福。“家庭是房,父母是梁。”家庭是一个人最现实的“福田”,父母是世间第一“福田”,给老人一片天空,就是给自己一片绿地。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爱护明天的自己。老人的幸福是儿女的福德。“父慈子孝,子孝父心宽”是理想的父子关系,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坚实基础。孝养父母不是生活的负担,而是人生的福报。孝养父母就是为自己积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在改变、影响着孩子。“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我今不敬老,我老谁敬我。”怀着感恩的心孝老敬老,这既是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也是为自己的老年生活铺筑道路。千忙万忙,白发父母不可忘。“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新时代,我们理应畅行文明,厉行孝道,报恩前辈,荫庇后代。

当前:B2版(2023年08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