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蛇年春节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让传统年味儿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更加受到关注。近日,记者走近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聆听他们的新春故事。
毕六福 共赏“伞”耀新春
1月15日,在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伞乡景区的油纸伞博物馆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撑开一把专为春节设计的“五福”油纸伞,为现场的游客展示。“这把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分水油纸伞,伞面上书写的‘福’字,取自中国古代对于‘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大福运的向往;牡丹绽放,象征着富贵吉祥;祥龙盘旋,送来鸿运。”毕六福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我的讲解与创作,让更多人喜欢并关注油纸伞,让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非遗能继续传承下去。”
努力地让更多人了解分水油纸伞的魅力,是毕六福一直在思考的课题。1月17日至19日,第21届北京国际动漫游戏狂欢节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毕六福油纸伞与网剧《一伞烟雨》联动,向人们讲解伞面的花纹图案、伞的象征意义和伞是如何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还准备了网边体验、穿线体验和伞面绘画体验。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接触、了解到了分水油纸伞这项非遗技艺,每年都有不少学者、相关从业者专程前来参观学习。“平时,我们会在油纸伞博物馆里组织活动,邀请当地学生、前来参观的游客亲身体验制作油纸伞。”毕六福告诉记者,今后,他还会组织更多种类的体验活动,让更多人在实践中感受非遗之美,让更多人欣赏油纸伞、走近油纸伞、了解油纸伞。
黄强 编织新年好光景
“同学们,拿起手中的棕榈叶,跟着我的动作来编织属于你们自己的草编作品吧!”1月17日,200余名来自绵阳市各个学校的学生来到绵阳市北川县羌族草编研学体验中心参加研学活动。此次研学活动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草编代表性传承人、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传承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黄强授课。在短暂的课程中,黄强为学生们揭开了草编神秘的面纱,并详细介绍草编的原材料采集、工具使用以及基本编织技法等基础知识。搓、揉、捆、扎、缝……在黄强手下,一个草编蚂蚱很快就成形了,引得在场学生发出阵阵惊叹。
春节期间,北川县邀请黄强与其团队制作一些草编艺术展览装置进行展出,烘托过年的喜庆氛围,同时宣传北川的文化特色。“我们做的装置融合动漫、传说等主题特色,包括大熊猫、鸟巢等,还制作了适合拍照打卡的裸眼3D装置和可以互动的换装装置。”黄强告诉记者,展出时,观众不仅可以在这些展品前拍照打卡,还可以亲手操作体验。
“我带着羌族草编走遍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赞扬与敬佩,一根草,一根竹丝转瞬间就成了一件艺术品,常常使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在黄强看来,技艺创新、市场拓展、文创产品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等多维度的举措,不仅赋予了传统草编技艺新的生命力,还能有效弘扬并推动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黄能贵 热情锅庄喜迎客
1月21日,在离北川县400多公里远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岚安乡,一场“村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安锅庄代表性传承人黄能贵指导着年轻人排练节目的细节,时不时还会亲自上前演示。“我们希望用这场饱含当地文化特色的‘村晚’,让村子里的人们热热闹闹地过春节,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们村旅游。”黄能贵告诉记者。
黄能贵这次编排的锅庄节目《神鹿的传说》没有一句台词,是以鼓点、锣音、舞蹈动作相互融合的方式,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进步表现出来,体现了岚安锅庄的现代意义。节目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并加以改进的,包括“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等模拟动物形态的动作,展现出韵律美和动态美,体现了当地人民的豪放性格和乐观精神。“现在学习岚安锅庄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经验教给他们。”黄能贵告诉记者,这几年,岚安乡的中小学校还将岚安锅庄引入了课间操,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岚安乡的文化传统。
“虽然我今年已经80岁了,但我感觉我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提到未来的计划,黄能贵滔滔不绝,“岚安锅庄我肯定还会一直跳,一直教。岚安乡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我也十分熟悉,所以我还会给游客讲红色故事……总之,我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新年有着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