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了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活动应运而生。这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通过非遗技艺的展示、体验与互动,学生们得以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非遗元素成为开学第一课主角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春季开学日,开启了孩子们新学期的欢乐篇章。活动在一场灵动活泼的醒狮表演中拉开帷幕,趣味签到别出心裁,为新学期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在开学第一课的活动中,非遗与科学探索在这里完美融合,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园内处处洋溢着古韵与童趣。
2月17日,在天津市纯皓小学,“少年话非遗”主题课堂暨“开学第一课”活动刚开始,艾氏针灸诊疗技艺传承人艾旭就以一段充满激情的话语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在《哪吒之魔童闹海》里,不仅有热血的冒险,更藏着中药知识的宝藏,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哪吒的脚步,踏入神秘的中药世界。”艾老师借助电影中的药材清单展开讲解。这份清单里的三七、蒲黄等药材,每一味都有着独特的功效。艾老师拿出真实的药材展示给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这些药材的功效,同学们认真学习,踊跃提问。随后,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津面塑的两位传承人张亚杰和郝玉珩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充满欢乐与创意的面塑体验互动课,带领同学们制作面塑哪吒。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动手尝试,揉面、塑形、装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一会儿,各具特色的哪吒面塑作品便摆满了桌面。
从申遗成功后的首个“非遗春节”到首个非遗开学第一课,非遗的薪火正在校园中点燃,文化的根脉正在滋养孩子们的心田。
让非遗在思考与实践中得以传承
时下,非遗进校园是不少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抓手,在开阔学生眼界、陶冶学生情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育人效果并不显著,还需要提升和改进。
“将鄂尔多斯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通过科学利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将传统音乐、舞蹈工艺等鄂尔多斯文化纳入学校课程,增强年轻一代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与兴趣;通过民俗节庆工作坊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让年轻人亲身体验家乡文化,增强文化认同……”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高一403班学生在学习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时,为家乡写下的建议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似时间长河中的潺潺流水,滋润人们的心灵,是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教师张晓芳将教学重点锁定在访谈调研鄂尔多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鲜活且独具魅力的资源。通过对其探究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也锻炼和提升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的实践能力。”
为了进一步发挥好传统节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清河路一小的老师们在今年寒假把非遗与美育、德育结合起来,以“舌尖上的年味、足尖上的年味、指尖上的年味”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假期实践活动。
花鼓灯是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淮河流域特有的民间艺术,被誉为“东方芭蕾”。三年级学生陆安琪对家乡庙会上表演的颍上花鼓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陆安琪在短短一周内就学会了“平足步”,她还在练习中发现,花鼓灯的基本动作很多都来自生活,比如自己正在学习的“簸簸箕”动作,就和奶奶平时劳动的时候很像。
“让孩子们从非遗的观赏者成长为传承创新的践行者。”在谈及设计这项假期实践活动的目的时,校长许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它不依赖文字等物质性载体,而是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学校以体验式、沉浸式的假期实践活动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成了“年味”十足的“大思政”系列活动课,能大力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多方联动推进非遗更多走进校园
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使之成为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多方合力推进非遗更多走进校园,鼓励非遗传承人多去校园寻找小“传承人”是关键。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杨钰尼希望把乐作舞这项非遗传播出大山,带到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2015年,杨钰尼创办了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开展四季生产调、多声部民歌、乐作舞等传承教学。杨钰尼以文化艺术传承中心为阵地,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他们尝试把流行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比如在国家级非遗彝族海菜腔里加入电子乐的元素,进一步丰富听觉体验,尝试将爵士乐的律动也融入乐作舞中。多年来,杨钰尼和团队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名,让许多来自大山的孩子感受到非遗的非凡魅力。
2024年秋季学期,北京市发布“课间十五分钟”新政,语文教材中的非遗元素也为落实这项新政提供了素材。四年级下册《陀螺》、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两篇课文充满童真童趣,围绕玩具的制作和玩耍经历,展现了非遗的魅力。结合课间十五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游戏道具,组织开展传统游戏,学生们到操场上抽陀螺、在教室里斗竹节人,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加深对非遗的理解。
2018年,济南教育、文旅部门联合启动“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自2018年以来,该市连续多年,每年列支市级财政资金,累计遴选扶持187所学校参与“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支持学校与非遗传承人签订教学协议,遴选德艺双馨的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出版《中小学非遗示范课例——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一书,建立了非遗十大门类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的链接。根据学校需求、教学特点及学生接受程度,“一校一项(非遗项目)”向学校提供“点单式”服务,形成“全面开花”的非遗教育格局。得益于“非遗进校园”,529名学生被命名为“泉城非遗娃”,万余名学生接受了非遗传承文化教育,一批青少年成长为非遗的热爱者、传播者、传承者。
(综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东南网等)

2月17日,重庆市梁平区实验幼儿园邀请梁平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家辉为孩子们上课。通过听取梁平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拓印技术要点等介绍,以及体验梁平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孩子们感受非遗魅力,激发了他们对传承非遗的兴趣。图为徐家辉在指导孩子们印制梁平木版年画。
刘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