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罨画池景区建筑上的禁烟标志。卢瑶 摄
在拥挤的火车站候车厅,几名乘客手指夹着点燃的香烟,在烟雾缭绕中交谈,尽管抬头就能看见“禁止吸烟”的标志;在露天咖啡馆,一个顾客一边品尝饮品,一边夹着香烟“吞云吐雾”,不少顾客只能选择在离他更远的位置就座;在小巧别致的口袋公园里,一名正在清扫的环卫工人,弯下腰,用手仔细将塞在木质座椅缝隙中的烟头掏出来……
近几年,随着国民对烟草危害健康的认识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地区出台了相关的“无烟条例”。但无论是在室内公共场所还是在室外禁烟区,随意抽烟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抽烟产生的矛盾纠纷也时有发生。如何才能做好禁烟控烟,还公共场所一片“清新”?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采访。
调查
公共场所看“烟情”现状
2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罨画池景区里,古色古香的木质建筑在寒风中肃立,盛开的各色梅花如云彩般渲染开来,散发出来的香气,清新而浓郁。景区内,游客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拍照留念。
记者观察到,景区内挂着不少“禁止吸烟”的提示牌,戴着“禁烟劝导员”袖标的工作人员来回巡逻。“禁烟劝导员”杨数均告诉记者,这个工作他已经做了七八年了。“最近几年明显感觉到在景区内吸烟的人变少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挂了很多提示牌,另一方面是因为市民的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了。”杨数均说,“遇到有人抽烟,不仅我们会劝导,其他游客也会站出来制止。”而在位于景区边缘处的一处茶摊,记者却发现有游客在围坐品茗时点燃了香烟。记者上前询问后,该游客表示:“景区内不能抽烟我知道,但现在我在茶摊,怎么不能抽?”茶摊服务员告诉记者:“我们茶摊所在区域属于景区,也属于公共场所,但有的游客会忽视这一点。虽然我们发现后也会劝说,但没有景区的‘禁烟劝导员’劝说的作用大。”
在一些同样贴着禁烟标识、需要长时间等候的公共场所,不愿遵守的吸烟者更多。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反映,在火车站、汽车站的候车室内,尽管多张“禁止吸烟”提示牌贴在墙面上,但有些乘客仍然视而不见,不管不顾地“吞云吐雾”。
当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同在一处公共场所时,因吸烟产生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而公共场所管理者想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并不容易。浙江省台州市一家咖啡馆的老板陈舒就常常因此感到为难。“我们店铺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张贴了禁烟标识,但在室外,客人吸烟,我不一定能及时发现,有时发现了也不太好意思去制止,毕竟都是顾客。”陈舒告诉记者,之前有两名顾客因为吸烟发生了争执,自己也很是为难。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室内公共场所禁烟控烟得到了更多吸烟者的理解,但室外公共场所的禁烟控烟情况则相对复杂和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由于室外空间广阔,监管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吸烟者认为室外空气流通,没有禁烟控烟的必要。调查也显示,要实现公共场所禁烟控烟,仅靠个人力量是不行的。
探索
禁烟控烟政策的效果与难点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2005年,我国正式批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后,全面推进控烟履约。2011年,原卫生部审议通过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该细则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但当前,我国尚无全国性的专门控烟法律法规,控烟立法主要以地区性立法为主。
去年8月,《宿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施行,主要规定了政府部门监管职责、禁烟场所和吸烟区(室)设置、控制吸烟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针对性、可操作性都较强,对推动无烟环境建设,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维护全民健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宿州市还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普及吸烟、二手烟的危害,强化群众的禁烟控烟意识,共同营造无烟的生活环境和文明氛围。宿州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在宿州,禁烟标识已经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吸烟有害健康”“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被全社会高度认可。
开展控烟行动是法治课题,也是文明考题。2020年,盘锦市在《盘锦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将“在禁止吸烟的场所或者区域内吸烟”确认为明确禁止的不文明行为,也提出“单位应当将控制吸烟工作纳入其日常管理,依法依规划定吸烟区域,在禁止吸烟的场所设置明显的禁烟标志和举报电话号码标识”。
另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提出,到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达到80%及以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未成年人中开展禁烟控烟活动,更有利于引导其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但目前,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烟草上瘾的现象仍有发生。
“社交媒体、互联网等的不断发展为烟草促销提供了更有力的传播平台,影视剧中演员的吸烟行为也容易误导青少年。学校、社会教育不到位、监管不严,也是造成未成年人吸烟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中国好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赖良才认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禁烟控烟政策能够有效保护其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助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思考
共同推动“无烟环境”建设
就长远来看,“无烟环境”的建设,作为推动社会全面健康与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秩序和谐维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及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那么,该如何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呢?
“我当过医生,也从事过卫生行政工作,深知‘吸烟有害健康’绝不是一句空话。但当烟民成群时,敬烟、散烟成为习惯,甚至将吸烟这种行为曲解为一种‘文化’。”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卫健局三级调研员王红峰告诉记者,“摒弃‘吸烟文化’,既需在全社会营造控烟的文化氛围,更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利用各种手段,传播禁烟控烟的正确观念,在全社会达成‘吸烟危害自身及他人健康’的共识,再配以相关处罚制度并严格执行,使禁烟控烟深入民心,让烟民在大环境中感受到压力。如此,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少,空气就会越发清新,公众的健康就越有保障。”
如何让更多人达成禁烟控烟共识?“控烟不仅是对健康的守护,更是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直观体现。”盘锦市委宣传部文明创建科科长魏卓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吸烟的危害。盘锦市连续多年在社区、校园举办禁烟知识讲座,在商场、超市、商贸综合体等公共场所开展禁烟行动,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性,增强主动控烟、文明吸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借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持续发声,广泛设置禁烟宣传标识和景观小品,让文明控烟理念悄然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如何让未成年人远离烟草侵害?“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在孩子面前吸烟;学校要以适当的惩戒措施,让学生对吸烟心存顾忌。从社会角度而言,烟草销售点要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以及加强公共场所‘无烟环境’建设及‘无烟文化’的倡导;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烟草广告、烟草零售户的监督管理,促使他们自觉做到不向未成年人推广烟草、销售烟草,并对给未成年人售烟的行为予以处罚。”赖良才告诉记者,唯有齐抓共管,才能真正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