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基本路径
◎ 李转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需在多重张力场域中寻求统一,以推进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语境下的话语权博弈实践。当前该话语体系面临双重困境:从内部维度观之,需突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之间的理论断裂带,通过提炼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智慧形成具有解释效力的概念谱系;就外部维度而言,既要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预设的“传统—现代”二元对立认知框架,又要构建能够承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跨文化阐释机制。其建构路径应遵循“三维互动”逻辑:在理论层面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互嵌,在实践层面形成可量化的制度创新案例数据库,在传播层面运用数字技术重构多模态叙事矩阵,从而形成兼具文明对话功能与实践指导价值的现代化话语生态系统。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深度互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融合建构,呈现为双重历史逻辑的融合:既需完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土化转译(如将“剩余价值规律”置于“义利之辨”的伦理框架中重释),又要对传统治理资源进行唯物史观视角的现代化提纯(典型案例体现在“郡县制”与当代央地关系的对话性重构)。这一互嵌过程在认识论层面展现出独特的辩证张力:当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性”原则遭遇《尚书》“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古老命题时,两者并非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实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耕者有其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范式。此外,这种融合必须规避两种方法论陷阱:其一是将“民本思想”机械对应为“群众史观”的比附式阐释(如忽略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本质差异),其二是陷入“体用之争”的二元对立思维(典型表现为对“礼法合治”制度的过度理想化想象)。

    二、以现代化实践叙事重塑话语逻辑并提炼典型案例强化本土解释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建构需突破“实践—理论”的转化壁垒,将本土实践转化为具备全球解释力的叙事体系。从方法论维度审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滴灌式扶贫”精准施策机制,科技攻关领域以“两弹一星”模式为蓝本演进的“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模式”,以及浙江“千万工程”展现的“迭代升级式城乡治理”路径,均是具有范式突破价值的叙事素材。以“千万工程”为例,其历时二十年的渐进式改革塑造了“绿水青山”生态治理范式,开创了“党政主导—市场激活—村民主体”的三元互动机制,这种融合政策延续性与实践创新性的特质,使其成功纳入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案例库》,形成对西方现代化线性发展观的解构性对话。此类实践智慧的文本转化需构建多维叙事矩阵:在学理层面,可借鉴“制度弹性”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阐释政策试验与制度定型间的辩证关系;在传播层面,应整合《摆脱贫困》等纪实文学的故事化表述与《大国重器》等影视作品的符号化呈现,形成具象化的话语转译通道,从而建构既植根本土经验又具备跨文化传播效能的现代化叙事体系。

    三、构建多语种国际传播机制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话语霸权

    国际传播体系的现代化转型需突破传统“被动辩解”范式,转向基于主体间性的话语场域重构,构建“文明对话”导向的多维动态传播机制。具体而言,首先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所构建的跨区域合作框架,搭建具有文明包容性的多边对话平台(如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通过《中国关键词》多语种工程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等核心概念进行语义拓扑学层面的译介重构,实现政治话语的精准跨文化转换。其次在传播载体层面,应构建TikTok、CGTN等新媒体矩阵的协同传播网络,运用“国潮出海”的文化符号再生产策略与“乡村Vlog”的微观叙事模式,在算法推荐机制中嵌入“柔性政治传播”的编码逻辑,以此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对现代化叙事的单维阐释。同时,国际汉学界的“概念再诠释”工程(如将“仁政”与全球治理的“善治”范式进行知识考古学勾连),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联合国文件体系中的制度化嵌入,共同构成话语合法性的双重支撑体系。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研究(2025YB0095)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B2版(2025年0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