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广州一高校要求学生提交消费明细用于考核引发争议。该高校考核要求显示,学生需提供支付宝或者微信一周的消费截图凭证。这个要求引发学生不满,认为侵犯隐私,影响个人生活。学校解释说,这是一个养成教育工程,“提交消费明细是从培养勤俭节约的消费意识这方面考虑的。”广东省教育厅工作人员表示,核实相关情况后将进行督促整改。
编辑点评:要求学生提交消费明细,本质上是一种数据监控行为。这种做法将学生的私人消费行为置于学校的审视之下,使个人生活空间被压缩。消费记录包含大量敏感信息,如消费时间、地点、频率等,这些数据的收集和使用都存在隐私泄露风险。
从教育效果来看,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勤俭节约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需要通过引导和示范来培养,而非强制和监控来实现。将消费金额与考核挂钩,只会催生形式主义的应对策略,无法触及学生价值观的内核。
高校治理应当恪守权力边界,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管理措施的制定需要遵循合法性、必要性和比例原则,不能以任何名义突破底线。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可以通过开设理财课程、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而非依赖侵犯隐私的监控手段。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立人格,而非制造顺从的个体。高校管理应当回归教育本质,在尊重学生权利的基础上探索更有效的育人方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