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麦”向希望
──记“中国好人”赵树良
◎ 本报记者 施华琼

 

    “长势弱的麦田,就要及早追肥,加大施肥量。”“现在这个季节,还要注意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2月18日,在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双碑村的田地里,56岁的赵树良正在给村民讲解小麦春季管理要点。赵树良是铜川市印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已有34年。2008年,赵树良参与小麦育种工作。在从事小麦育种的17年里,赵树良潜心研究、辛勤耕耘,选育“铜麦6号”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500余万亩。今年1月,赵树良当选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赵树良自小在矿区长大,几乎没有接触过农业,但阴错阳差进入了一所农业院校,学习农学专业,自此开启了一份与农业的奇妙缘分。

    1991年,赵树良毕业后进入铜川市印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工作。“植物保护工作内容就是为农作物诊断病虫害,制定防治方案,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并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为做好这项工作,不论风吹雨淋、酷暑骄阳,赵树良都忙碌在田间地头。“那时候,白天,我就和前辈们一块下田,搜集病虫草鼠害的情况,学习如何保护农作物,晚上,回到单位把当天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在赵树良的资料柜里,保存着几十本植保记录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当地各种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各种农药的特性。
    “植物保护看似与小麦育种无关,其实为后期小麦育种奠定了基础。”赵树良说。2008年,赵树良开始跟随从事小麦育种的老师学习,参与了“铜麦5号”等麦种的选育工作。随着时间推移,赵树良积累了不少小麦育种经验,正式带领团队专攻小麦育种。

    小麦育种是一项漫长且辛苦的工作。选育一个品种,从杂交到成功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那时候,赵树良几乎天天都泡在地里,在田间选穗、整穗、去雄、授粉、记载、收获。“记忆最深的就是去雄。一个麦穗上有四五十朵小花,每朵小花里面有3个雄蕊,要用镊子把这些雄蕊一个个清除干净,是个精细活儿。”赵树良说,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要在田间对杂交后代进行不停地选择,选出优良的株系,第二年再种下去,再进行选择,重复多年,直到最后选育出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

    包括赵树良在内的印台区小麦育种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刻苦攻关,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在2012年成功育成了小麦新品种——“铜麦6号”。该品种以稳产、丰产、抗逆性强等特性,在2015年创下了当时陕西省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亩产达676.09公斤。2022年,“铜麦6号”亩产达766.42公斤,刷新此前的亩产纪录。

    除了承担小麦育种任务,赵树良还负责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域试验、陕西省渭北旱地小麦新品种审定试验、小麦玉米肥效试验、小麦玉米播期试验等工作。“各个试验承载着优良育种的希望,马虎不得。”为了高质量完成每个试验,赵树良长年累月地干在试验田、睡在试验地。

    在躬耕麦田的过程中,赵树良还注重将科学管理小麦经验传授给农户。这些年,每到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在铜川的田间地头,人们总能看到赵树良为农民讲课,现场指导农民如何科学管理小麦的身影。

    在生活上,为粮食增产作出贡献的赵树良过着“极简”的生活。吃饭简单,衣着朴素,他说自己经常在田间行走,一身土半身泥的,好衣服也穿不得。“平日里,很少见到赵老师穿新衣服、新鞋子,他低调又谦和。”同事王可田这样评价赵树良。

    “退休前能再培育出两三个优质高产的新品种,让百姓餐桌上的幸福感更足。”这是赵树良的一个梦想。据了解,目前,赵树良和团队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铜麦8号”“铜麦9号”正在参加陕西省旱地小麦新品种审定试验,“铜麦11号”也正在进行DUS测试。

当前:1版(2025年0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