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海”是日照沿海渔村素来就有的习俗,男人驾驶渔船出海作业归来,家里的女人则早早地赶到渔码头迎接平安归来的丈夫,帮忙卸货、分拣、销售。
平时,男人们出海打渔,女人们在码头上从事海产品的卸货、分拣、交易等工作。无论严寒酷暑,从凌晨到黄昏,她们总是在充满鱼腥味的渔码头上忙碌着、劳作着。她们的眼中没有退缩、没有抱怨,有的是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她们用自己柔软的肩膀,支撑起了渔码头上的半边天。
大泉沟村近海捕鱼的男人,一般是坛网船或者是几十马力的单拖(拖网船),根据潮汐变化,出海的时间也不固定。最早的时候,凌晨三点左右就要驾船出海。
而家里的女人们要比男人们起得更早一些,头一天定好闹钟,闹铃一响,赶紧起床给男人下碗面条、打两个鸡蛋,让男人吃得身上暖暖和和的,目送男人出门,期盼鱼虾满舱、平安归来。趁着男人们出海,女人们则赶紧睡个回笼觉。往往是天刚露白,就又要赶紧爬起来,给孩子们做好早饭,自己匆匆地扒拉几口,一边穿上水靴,一边把孩子们叫起来,嘱咐他们赶紧起床洗漱、吃饭上学。自己则戴上帽子或搭头巾,骑着电动三轮车,往渔码头上赶,潮湿的空气里浸满了海水的咸腥味儿。
三轮车后座里的塑料盒子、提篮、充氧泵和电子秤,相互拥挤着,车子一路颠簸,它们一路弹跳,发出“砰砰砰”的声音,好像是在提醒驾车的女人慢一点、再慢一点。
到了渔码头,趁着男人们还没回到渔港,女人们手脚利索地戴上袖套、橡皮手套,把一块块塑料布平摊在地面上,然后把电子秤、塑料盒子等一样样地摆放好。这一块块花花绿绿的塑料布,就是女人们各自的“地盘”,一般数年都不用挪动地方。再提个拴着细绳的塑料桶,走到码头沿儿上,打几桶海水,把几个塑料盒子或者盆子倒上水。
天色微亮,码头堤岸的东边或者南边,陆续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女人们就会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细细地瞧。
“回来了,回来了!是孩他爸回来了!”
船刚靠岸,一道带着钩子的细绳就垂到了船上。一起到码头接海的,至少有几十个女人。谁的货早一些运到岸上,就意味着比别人早上市。男人让女人把大一些的鱼、虾、蟹先提到岸上,那些喜欢赶早市、逛渔码头的市民和游客,都是有备而来,鱼虾等瞬间就被抢购一空。
由于是近海捕捞,小鱼小虾要占大多数,刀鱼、小黄花鱼、虾壳、海兔子、鳗鱼等各类渔获混杂在一起,这些都需要女人们按照品类、大小分拣出来。埋头分拣鱼虾时也要时不时抬起头来吆喝两句:“老板,捎蟹子吃吧!又大又肥!”“美女,买鱼吧,当潮货,新鲜呀!”
女人们的腰上都拴着收款二维码。记得是在2017年的秋天,在大泉沟渔码头上,几名小伙子在买了一大袋子皮皮虾后,要给一名渔家大嫂扫码支付。“恁给我现金吧,我没有微信,我上哪里去找个二维码呀?”幸好,旁边的一名年龄稍小的渔家大嫂给解了围。从2018年开始,收款二维码就成了渔家大嫂的标配。
渔家女人们,白天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了渔码头上,除非鱼获全部卖掉。渔家女人们都是持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能换成钱的渔获,自己能不吃就不吃。所以,往往在午后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会有渔家大嫂对着过往的人们喊着:“便宜啦,便宜啦,这一盒子皮皮虾(或梭子蟹),20元就卖!快捎着吧!”随之而来的讨价还价声,成了这个渔码头烟火气的一部分。
在码头上转悠得久了就会发现,渔家女人们绝大部分看上去都四十往上,几乎没有年轻的小媳妇。倒是有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年妇女,在帮着分拣海鲜。
每天,渔家女人们的“两点一线”,就是家和渔码头,那条崎岖不平的土路,一头连着家,一头连着渔码头,不足一公里的土路,渔家女人们走了一年又一年。
由渔家女人们经手的渔货交易额,每天少则一二十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她们用勤劳与精明“统治”着这个渔码头。大泉沟渔码头,便是这群女人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