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天前,国主任完成援疆任务返回原单位了。她带来的不仅是诊疗技术,更帮助我们种下了自我更新的种子。”2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汗尼萨·库地热提感慨道。
国建萍援疆期间,人们总是能看到和田县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会议室里有一群“白大褂”围着一块白板热烈讨论。白板上画着心脏电激动传导示意图。这个会议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援疆专家国建萍的特殊教室,她用一支马克笔、一台自己捐赠的投影仪,在祖国西北边陲搭建起心律失常诊疗的“知识电路”,点亮基层医疗人员成长的希望之光。
“1.5次课堂”背后的精准导航
针对和田县基层医疗人员对心律失常这一“心脏电路故障”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国建萍创设了独特的“1.5次教学法”进行培训。每周的“1.5次课堂”,是精心设计的双向传导式教学:头一天,由当地医疗人员站上讲台讲课,国建萍通过观察其课件逻辑、语言表达以及授课方法,发现其认识误区或知识盲区;次日,国建萍针对这些薄弱环节“靶向教学”,精准讲解知识要点。国建萍不使用现成课件,坚持根据学员认知轨迹每堂课都重新设计教学重点,将复杂的知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理解的教学语言,传授给当地的医护人员。
“了解他人,表达自我,才是有效教学的底层逻辑。我先听科室医生讲课,锻炼她们的讲课能力,我也可以借此迅速了解他们认知不足的地方,这算是0.5次课堂。在了解的基础上,我再有针对性地讲课,这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效,这算是1次课堂。”国建萍这样解释“1.5次课堂”。
白板上的常教常新
心内科会议室里的白板,是国建萍画画的地方,她在上面手绘了心脏电激动传导示意图和许多箭头,这块白板成了科室宝贵的“教学课件”。无论是查房时还是门诊时,一旦有发现,国建萍都会立刻进行讲解授课。有一次,一位患者拿着一张心电图来找她看病,她看是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当即召集全科医生前来,她在白板上边绘制讲解预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边解析道:“预激综合征是可以采用微创手术根治的,手术成功率高……”详细的讲解不仅让患者放下了心理包袱,也让医生们理解了预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决策。
这种动态教学非常多,遇到典型或特殊病例,国建萍就第一时间召集科室医生现场教学,现场作图讲解,让知识鲜活呈现。
激活思维脉冲铸就长效回路
“这个问题问得好!”是国建萍在课堂上的高频句。为打破许多医疗人员“不敢问、不会问”的沉默僵局,在授课中她总是鼓励大家多问,通过“问什么、怎么问”来判断他们是否理解了课程。
“我在最初学习时,也不知该如何提问,有时还担心提出的问题太基础会被人嘲笑。我理解大家的沉默,所以我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判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国建萍说。
谈到教学成果,国建萍拿出了一张她带教的医生们共同绘制的心脏电激动传导示意图。
在这位心内科专家心中,医疗援疆不仅是技术输送,更是要在西部搭建可持续的“学术传导系统”。当自己带教的医生开始在白板上自信地勾画出知识要点时,国建萍知道,这才是接通了自主发展的“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