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在“菜籽沟”不愿醒来
◎ 李人庆

 

    《在菜籽沟醒来》是新疆作家段蓉萍的一部散文力作,收入散文作品20余篇。本书选取天山南北为叙事背景,用细腻的笔触、诗画般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聚焦乡村的发展变迁,通过对建设新疆的劳动者、身边的普通人以及对家乡和父辈往事的回溯,饱含深情与缅怀,将新疆这片神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缓缓展开,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地域特色鲜明的大美画卷。

    认识蓉萍,已将近10个年头。初识,我称她为“段老师”,但蓉萍一脸真诚:您年长于我,是大哥,还是叫我名字吧,听起来亲切。于是,我就叫她“蓉萍”了。

    有人说,蓉萍的心很大,大到可以装下整座天山。是的,山川壮美、幅员辽阔的新疆大地,为蓉萍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背景、情景和人物。在序言中,蓉萍说,“我有两个院子,一个南院,一个北院。我喜欢它们。”她把广袤的新疆分为天山南北两个院子,“在我眼里,南院北院都有它们的好。”东道海子位于乌鲁木齐以北,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南,属北院,也是蓉萍自家的小院。她以此为原点,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书写天山以北家乡的自然、人文、历史和民俗。她在《东道海子的请柬》中写道“美要多角度审视。痴迷地图的我,在一片黄色区域里找到属于她的蓝,这珍贵的蓝,如一枚蓝宝石胸针别在沙漠的胸前”。在《遥远的古牧地》里,她行走在古牧地的一条条乡村小路,探究一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过往云烟,在历史的沧桑中,与过去对话,与内心对话,感受时代变迁的脉动。在《重返白哈巴》中,她“顶着湿冷的雨”,沿着父亲的足迹,回到了父亲曾经手握钢枪的边防哨所……

    走出自家小院,蓉萍又将视角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山以南,踪迹遍布南疆各地,为建设南疆的奉献者深情书写。她感受岳普湖的呼吸,倾听塔什库尔干的琴声,体味阿瓦提的慕萨莱斯的芬芳。在《皮山札记》里真情讲述两代护边员的故事,讲述湖南援疆干部桢翔引进樱桃新品种,帮助农民增收的故事。她走访老兵刘文义,感受“边二代”放弃留在部队兵提干的机会,毅然来到离喀什310公里的塔什库尔干,二十多年如一日帮助农民产业致富的博大情怀。

    蓉萍有一双发现美的明眸,对家乡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她的笔下,流淌着爱,呈现着美。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温柔而不失张力的叙述,不仅展现了天山南北的人文风情和自然美景,更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洗礼。她在《菜籽沟醒来》中写道:“我从天山北麓东段木垒菜籽沟醒来的时候,天边没有朝霞,只有一堆堆的云。那云朵赶集似的,密密匝匝,一点也没有想散去的样子。”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在木垒县菜籽沟村参加写作营期间,她结识了刘存德夫妇,并记录下这对八旬老夫妇苦尽甘来的经历。在《天山脚下》,看到石壁上的岩画,蓉萍写道:“每一幅图都是有故事的。这些画作的原创者是曾经活跃在天山的塞人。这个曾经称雄一时的彪悍的游牧部落,他们戴着高高的帽子,喜欢金饰。”在《蹚水的女人》里,她遇到在河里捡垃圾的钻石汗,“她已经是两个孙子的奶奶,可我眼里的她仍有少女的风情。……她的羊跑过河曲吃草的时候,满山是努嘴的金雀儿。”“她从来不吐槽谁向河里扔了垃圾,自己唱着民歌,不顾年事已高,依然捡拾垃圾。”她用诗一样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岳普湖的呼吸》中,作者聚焦村民们种植海水稻、辛勤劳作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真实故事,从第一个主动报名到海水稻实验基地帮工的村民布合丽切木的视角诉说迎来大丰收激动的心情,记述了一个个平凡百姓为自己小家不断创造财富的真实历程,展现了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善良本心,从中感受到新疆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皮山札记》则刻画了作为护边员妻子和村干部的丽莎以及桢翔等坚韧不屈的人物形象……

    《在菜籽沟醒来》是一本哲理性和艺术性兼具的散文集,书中的篇章无不展示着新疆人民热爱生活、不放弃追求梦想的精神,不仅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展现新疆独特的地域风貌,美丽风光,而且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捧读之下,沉醉其中,久久不能醒来。

当前:A4版(2025年03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