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曾先后于《芳草》《清明》《青年文学》等知名文学刊物上拜读过作家雪归的多部中短篇小说。我知道自己有幸读到的仅是凤毛麟角,然而,窥斑见豹,雪归小说叙事技巧之精湛、人物形象之鲜明、洞察社会之深刻及人文关怀之暗蕴等,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从获悉其新著《青绣:指尖绽放幸福花》付梓,到捧读在手,我的内心里,除了期冀满满,便是欢喜多多。
《青绣:指尖绽放幸福花》属非虚构作品,仅就体裁而言,更接近于报告文学。虽说相较于素有“四大名绣”之誉的苏绣、湘绣、粤绣与蜀绣,“青绣”得名较晚,但也同样历史悠久、风格独具、品种丰富,且艺术性与民族性极其显著。作为青海土著,雪归足迹遍布家乡山水,身影常现高原大野,披星戴月,心定志坚,一次次采访青绣爱好者、创业者与传承人,一回回对话相关专家、学者、教授等,将古往今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新时代青海民间刺绣的传承、发展与保护,以及面临的问题、所遇的困境等,给予生动描摹,详解细说,可谓以一腔热爱,书生命史诗,令人开眼界,长知识,震撼又感慨。
全书分为《传承发展 历久弥新》《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一针一线 绣出美好》《拓展伸延 跨界融合》4个章节,从青绣的艺术发源伊始,至新时代的融合发展终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如大河奔涌,一路磅礴。雪归以细腻又温婉的笔触,将青绣这一高原文化瑰宝,匠心独运地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绚丽的画卷,悄然引领读者步入一个既古老又鲜活、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殿堂。在雪归的讲述中,每一根纤细的绣线都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呼吸,绣娘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将雪山的圣洁、草原的辽阔与湖泊的澄澈,还有神秘的宗教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等,一针一线、纤毫毕现地绣进衣裳、绣进时间。你我仿佛能从纸页间时时听到绣娘们的指尖与布帛轻柔摩擦的细微声响,亦能清晰地看见她们的手指在布面上、在光影中诗意地不倦地舞蹈——撒拉绣、金盘绣、湟源皮绣、门源回绣、贵南藏绣、热贡堆绣、蒙古族刺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那一枚枚细小的绣针,在起起落落间,孜孜记录着高原的晨昏四季,记录着各民族的交往交融,记录着人生的悲欢忧思,而那些貌似简单或繁复巧妙的针法,则呈现着多彩的想象,渗透着丰沛的情感,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彰显着高超的技艺。
书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对绣品背后故事的“揭秘”:一件嫁衣,承载着少女的梦想;一幅唐卡,寄托着信徒的虔诚;一条哈达,传递着祝福的心意……那些传承青绣技艺的老人,她们的脸上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中却闪烁着对青绣的热爱与执着;那些年轻的传承者们,她们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依然坚守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并不断用创新的方式让青绣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你看,曾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绣娘苏晓莉,她下岗后勇敢创业,成为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负责人,带领众多绣娘走上脱贫致富、奔向美好幸福的道路;而绣娘陈玉秀则借青绣喜摘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青绣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奋斗的历程,精彩的人生,这些“针尖上的舞者”,在新时代浪潮中矢志书写着传统与传奇。她们,不是没有过挣扎与动摇,也不是没有体验过技艺传承的艰辛与不易,但她们像高原上迎风怒绽的格桑花,终是凭着坚韧与智慧,凭着热爱与努力,将青绣这个青海各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好,传承好,并且开拓进取,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助推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手工艺术是时间的诗篇,是耐心的果实。”雪归在《后记》中借约翰·拉斯金的名言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与作家一起欣赏这“时间的诗篇”并静享这“耐心的果实”的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青绣将会在更多人的关注与努力下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成为大美青海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