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乐山市西南部,峨嵋山南麓,大凉山北麓。峨边县城较小,漫步其中,时常能遇到一些彝族妇女在街边刺绣。著名的大渡河穿城而过,涛声像是动人心魄的交响曲。
从我住的地方出发,行百余米,见北边有一山,山上有亭。问当地人,说山叫背峰(背风)山。上山的阶梯无数,顿觉腿软,只有远远看着,拿手机拍照若干。当地人说,彝族人称呼这座山“妞勒背惹”,大意是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才能攀到山顶,也暗含着彝族人不屈不挠奋斗的精神。转过路口,就来到大渡河的桥上。桥窄,桥下流水湍急。桥下有个貌似老桥墩的东西,远看像个大石龟。我对大渡河并不陌生,眼前的大渡河正是带着高山雪水奔涌而来,它将逶迤前行,奔乐山大佛而去……
天气寒冷,但大渡河里还有人在游泳,他们或顺流而下随着波涛上下起伏,或逆流而上,在水里奋力扑腾。沿着石阶,我们走到了河边,拍了一段大渡河的视频。看着东去的大渡河水,思绪万千,想起了大渡河上的漂木工。明代,朝廷在四川采办皇木,现在汉源县皇木镇得名应与此有关。茶马古道上有背夫,人称“背二哥”,大渡河里有木材漂运人,人称“漂二哥”。漂二哥为木材出川,支持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现在的大渡河再也看不到那些漂木和漂二哥了,但看到冬泳的那些人,不禁让我的眼前又幻化出若干的漂二哥在放排,他们用号子、激情乃至生命,搅动了大渡河。所谓放排,就是从上游的林场向下游运送木材的一种方式。上游的人将伐下的原木滚到江里,再用绳和大铁钉将三层原木扎成一个木排,然后将十几个木排连成一串,并在上面搭建小帐篷。漂二哥生活在木排上,负责把这些原木送到下游接货人的手里。江上放排并非浪漫之事,江上一漂,并非任我行的逍遥,不少放排人消失在湍急江水中。
现在,落后的放排已不复存在,只剩大渡河涛声依旧。
晚饭后,我们到“记忆峨边”文化街区打卡。这个街区被划分为“远古呼唤”“一步千年”“走向新生”“燃情岁月”等几个部分,既让人对彝族历法、毕摩文化、古彝文等峨边的历史文化有了解,又生动展示了新时代峨边的发展变化。我在朋友圈发了几张照片,好多朋友都说曾经去过,都给了这个街区较高的评价。看来,是我来晚了。
峨边原创民族音乐剧《美神·甘嫫阿妞》、毕摩经诵等表演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晚上,在住处品尝峨边的老鹰茶,茶色与其他地方的老鹰茶无异,口感也清香醇厚。关于老鹰茶的传说也多,其中一种说,诸葛亮的兵士在峨边射箭坪燃火造饭,惊动了树上的老鹰,让茶叶坠锅,兵士饮后,消渴解乏。诸葛亮后来将此茶命名为老鹰茶。品着老鹰茶,夜色已深,窗外的大渡河不舍昼夜地流淌着,我也仿佛置身旧日时光里,那些毕摩的面孔,那些漂二哥的身影,那从树上飘落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