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沃野尽丰景
——四川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文明乡风让百姓幸福“满格”
◎ 本报记者 秦丽 胡桂芳

雨后的民建镇云雾缭绕。

在烟峰镇彝族婚礼上,男方到女方家接亲时接受泼水的礼节。

雪口山镇的彝族式摔跤。

烟峰镇巡游方队的彝族姑娘们在表演节目。 

三河口镇村BA。 

3月的荣丁镇马脑村,桃花开了,猕猴桃发出新芽。

    漫山遍野的茶树萌发新绿,车间一线机器轰鸣、热火朝天,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旅消费场所人潮涌动,创新改革场景激发发展活力……春天的马边,处处可感可见奋力向上的澎湃动能和鲜活场景。

    四川省级文明县城、四川省生态园林县城、“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中国小凉山彝族民间文化活态传习基地”……一张张城市名片见证着这座文化根脉悠长、生态底蕴深厚、创新动能十足的文明之城的奋进脚步。漫步在这座小城,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这里的淳朴民风以及百姓幸福、热情、感恩、奋进的精神面貌。

    马边,这个集乌蒙山区、彝汉杂居、生态屏障于一体的自治县,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以53.27%的彝族人口构成和74.06%‌的乡村人口比例,通过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重构价值认同体系等,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探索出一条具有马边特色的文明乡风建设路径,使广袤乡村处处涌动着文明新风。

    文明乡风结出甜美果实

    春景正盛,走进马边民主镇小谷溪村,干净整洁的乡村路,鲜花绿树簇拥的村居,处处洋溢着蓬勃朝气。文体小广场上,一些老人或慢悠悠地散步,或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这自在闲适的模样,是文明乡风结出的甜美果实。

    近些年,小谷溪村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出一条集思想浸润、文化滋养、文明培育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让这个彝族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面对山区群众居住分散、信息闭塞的难题,村党支部创新打造“谷溪夜学”彝汉双语直播平台。通过快手APP开设的直播课程,将党的政策转化为彝汉双语的“泥土话”。这种“云端宣讲”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更通过实时互动建立起政策落地的直通车;创新实施的“红白黑卡”积分管理制度,将移风易俗量化为可操作的指标。每季度评选的文明示范户,不仅获得流动红旗,更成为群众学习的标杆。令人耳目一新的“收衣换盆”行动,用300个收纳箱换回750个塑料盆,看似简单的物品置换,实则完成了一次卫生习惯的革命;按照“景村一体”的发展理念,全村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40余次集中清理行动中,党员干部带头清理河道垃圾12吨,拆除私搭乱建23处。

    小谷溪村的文明乡风实践是马边在全县深入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典型范例。近年来,马边着力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聚焦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在全县114个村(社区)开展全覆盖立体化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大力倡导丧事简办、婚事新办,有力推动文明新风养成。同时,通过修订完善全县114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签订村规民约承诺书等,促进村规民约学习制度化、常态化。

    “积分超市”推动乡村善治

    在下溪镇共和街社区“积分超市”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洗衣粉、食用油、扫帚等生活用品,这些寻常物件却承载着不寻常的价值——它们不能用现金购买,只能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分兑换。这个看似普通的超市,正悄然改变着马边的乡村治理。

    为推进乡村治理,马边建立了积分管理制度,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指标。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矛盾调解等14类36项具体行为被赋予不同分值,实行一月一评、一季一发、“晾晒”通报,对村民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量化“积分”。这种创新性转化,让文明乡风建设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评价标准。

    积分评定体系采用“三三制”运行机制:每月初由村民议事会制定当月重点任务,中旬网格员入户核查,月末党员群众代表召开会议评议公示。这种闭环管理既保证了公平性,又实现了动态调整。同时,积分兑换机制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统一。村民既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物资,也能积累“道德资本”,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民主镇小谷溪村,曾经的卫生“困难户”吉克阿支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累计积分326分,不仅换取了电饭煲,更在季度表彰会上佩戴大红花登上“善行榜”。这样的转变在彝乡已成常态,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参与率不断跃升;

    梅林镇楠木坪村建立“积分银行”,村民可通过认领公共事务存储积分,形成“付出—积累—回报”的良性循环。过去需要村干部反复动员的公益活动,现在通过“积分悬赏”就能快速集结志愿者;

    荍坝镇桃溪村将婚丧简办、抵制高价彩礼纳入积分体系,2023年婚宴平均规模缩减至15桌,彩礼金额下降65%。“积分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已然成为丈量文明进步的标尺;

    劳动镇柏香村将积分管理制度写入新修订的村规民约,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成为具有契约性质的治理规范;

    …………

    马边的“积分超市”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乡村治理的燎原之势。这种治理创新不仅摆脱了“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局,更培育了新时代农民的主体意识。当积分从纸面走进生活,当善行从倡导变为习惯,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彝乡大地徐徐展开。

    婚俗改革除陋习树新风

    取消大操大办,主动退还礼金14.1万元,这是曾发生在马边建设镇三溪村的一件事。这一举动并非孤例,而是马边近年来推进移风易俗、重塑乡风文明的缩影。

    长期以来,农村婚丧嫁娶的“大操大办”不仅加重经济负担,更异化为一种“人情债”。许多家庭因婚致贫,甚至因彩礼纠纷反目成仇。旧有婚俗,“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立新。要在根源上实现改变,教育引导是首要任务。为此,马边除了让村干部扎根于基层兼负调解员职能,还积极通过平台建设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当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载体,创作婚俗改革歌曲、制作抵制高价彩礼等内容的系列小视频、进行各种形式的宣讲动员,将文明节俭的新婚俗浸润到群众心底。同时,马边积极制定搭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平台等长效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约束、志愿服务引导、典型示范带动等,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

    想要“新风尚”常态畅行,建章立制是关键。推行婚俗改革,离不开相应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马边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制定《马边彝族自治县移风易俗条例》,主要内容按照结婚、生育、死亡、安葬、祭祀的事理逻辑架构,重点对婚姻嫁娶“两金”、喜丧事办理、民间祭祀活动等进行规范、约束,促进公民摒弃陈规陋习,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据介绍,2022年以来,马边已先后印发《马边彝族自治县高价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工作方案》《马边彝族自治县治理高价彩礼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导则》等文件,明确了婚嫁彩礼等相关标准,形成了落地到村的“一表一书一台账”制。

    田畴沃野尽丰景,美丽乡村气象新。如今,在马边,大操大办少了,新办简办多了;邻里矛盾少了,互帮互助多了……一少一多之间,是淳朴清朗、文明有序村风民风在马边大地的激荡。

    文明乡风建设与群众福祉紧密相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马边将阔步前行,让文明乡风劲吹希望田野,为乡村振兴凝聚蓬勃力量。(本版图片由何为摄)

 

当前:A4版(2025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