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新”意!新《婚姻登记条例》为幸福“加码”
◎ 杨阳

    ● 新修订的《条例》体现婚姻登记工作致力于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努力实现从管理向服务职能的实质性转变

    ● 实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深化婚姻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的便利性

    ● 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规划、完善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会同外交、公安等有关部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保障婚姻信息准确、及时、完整、安全

    一纸婚书,承载的不仅是法律的认可,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4月9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自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标志着婚姻登记服务进入新阶段。

    此次修订不仅聚焦便民服务的提质增效,更将加强婚姻家庭服务、倡导文明婚俗等精神文明内涵写入法规,标志着我们婚姻家庭建设中的制度保障和价值观引领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优化。

    法学专家表示,相信随着《条例》的施行,婚姻家庭将更加和谐稳定,婚姻登记工作也将更加科学、规范。

   制度升级  婚姻登记迈向“幸福经营”新时代

    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它不仅是一种法律关系,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对于社会稳定、个体成长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条例》首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综合性婚姻家庭服务指导工作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倡导文明婚俗,促进家庭和谐,引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这意味着,婚姻登记服务升级,婚姻登记场所实现了从“办事窗口”到“文明传播阵地”的治理跨越。

    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专设的婚姻家庭辅导室里,新人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为开启婚姻生活做好准备。新人舒先生感慨:“夫妻两人要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参加婚姻辅导对我们非常有帮助。”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婚姻登记处逐步增设婚前辅导、矛盾调解、家风课堂等多元化服务,让庄严的登记程序成为传播现代婚恋观、家庭观的精神洗礼。

    婚姻辅导是桓台县常态化开展全生命周期婚姻家庭辅导的一个切面,该县相关部门从婚前辅导、家庭关系辅导和离婚调适辅导等方面提供全链条公益指导,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婚姻观,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

    截至目前,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覆盖率已超过90%,也有不少地方把服务链条向前延伸,针对单身青年加强婚恋观教育。

    去年底,安徽省合肥市大圩镇打造了红娘团队,成员包括经验丰富的媒人、退休村干部等。今年初,大圩镇“圩美红娘工作室”成立。吴启姐是工作室的资深红娘,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热心为村里年轻人介绍对象。“不少年轻人由于工作繁忙,难以接触到合适的恋爱对象。”吴启姐说,如今的婚恋市场与以往相比有了变化。她说,“我们在介绍对象时严谨细致,格外关注双方家庭家风和道德品质。”同时,作为婚俗改革的一线推动者,在说媒过程中,红娘肩负传播“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理念的责任。

    “新修订的《条例》体现婚姻登记工作致力于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努力实现从管理向服务职能的实质性转变,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李明舜说。

   婚俗革新  法治护航,共绘文明婚俗新画卷

    近年来,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引导婚俗新风的效果逐渐显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额彩礼、铺张攀比等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全国婚俗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平均彩礼达12.8万元,相当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倍。繁琐的仪式也让新人疲于应付。

    《条例》对此作出回应,将“治理高额彩礼问题”“倡导文明婚俗”写入其中。

    在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德古说理”工作室,工作人员向青年普及婚姻家庭知识,倡树文明新风。这是近年来宜宾市持续树立婚俗新风的又一个进展。此前,宜宾市印发《开展高价彩礼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各区(县)积极行动,深化婚俗改革。“简约而不简单、浪漫而不浪费”的新时代婚俗礼仪越来越受到年轻人追捧,文明健康婚俗风尚正在加快形成。

    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依托汶川县、茂县2个省级婚俗改革试验区、1个州级婚俗改革试点壤塘县,持续推进婚俗改革。茂县探索“婚登+文旅”模式,汶川县、壤塘县大力培塑“见证云朵上的誓言”“见证草原上圣洁爱的誓言”婚姻登记服务品牌,紧扣婚姻登记独特体验、婚姻家庭多重呵护、婚嫁陋习专项治理、时代新风倡导引领等重点内容,推动婚俗改革落地见效,共促喜事新办蔚然成风。

    作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合肥市包河区打造“一馆两处三园多点”多维婚俗改革服务空间。其中,“一馆”指滨湖和园乡风婚俗文化馆,以“文明、和美、慈孝”为主题,融入夫妻和睦、敬老孝亲、“囍”文化等元素,展现人们幸福生活的变迁;“多点”则通过强化妇女之家、青年之家、心理咨询站、志愿服务站等基层服务载体建设,探索“社工+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婚姻家庭”等服务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靳小怡认为,国家层面对农村地区彩礼问题的治理已经形成系列政策内容,政策文件由“天价彩礼”到“高额彩礼”的称谓转变也显示了国家治理彩礼异化问题的决心与力度。“一方面需要对这一传统习俗给予尊重与承认,另一方面这也对政策制定的‘温度’与‘力度’提出了更高、更精的要求。”靳小怡教授表示,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当地的婚俗文化、风俗习惯,充分考虑不同乡村的经济社会状况、村民文化素质等因素,对现行彩礼标准进行具体的规定,并保留对其伴随社会发展而修改的权利,明确辨别适当的彩礼实践与“高额彩礼”的区别,实现对陈规陋习的精准打击与治理。

    全国通办  风险少了,“证明”少了,甜蜜多了

    《条例》施行后,婚姻登记将实现“全国通办”。

    “‘全国通办’彻底解决了异地婚姻登记的制度性障碍,不仅使跨区域婚恋群体无需往返户籍地,大大降低了当事人婚姻登记成本,显著提升了婚姻登记的可及性,而且剥离了户籍对婚姻决策的捆绑,弱化了户籍对婚姻的隐性干预,强化了婚姻作为个人民事权利的属性。同时推动了婚姻治理数字化,提升了行政服务效率。”李明舜表示。

    《条例》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核对结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书面材料,询问相关情况,并对当事人的身份以及婚姻状况信息进行联网核对。此外,可以结合实际为结婚登记当事人提供预约、颁证仪式等服务;鼓励当事人邀请双方父母等参加颁证仪式。

    一些地区已经在探索打造温馨、舒适的婚姻登记场所,设置专门的颁证大厅,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新人的幸福时刻,让婚姻登记更具仪式感和纪念意义。此次修订将推动更多地区向这些先进经验看齐,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从盐城市专程预约到南京领证的新人李女士和黄先生近日在素有“江南第一名湖”的南京莫愁湖公园得藕轩圆满完成人生大事,留住美好瞬间。这座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江南古典名园是南京市第一个园林式户外结婚登记点。

    “省时省力,在景区领证办婚礼,已经成为我们年轻人践行婚俗改革的新风尚。”李女士说,从接待、办理结婚登记,到颁证仪式,每个浪漫瞬间都值得永久珍藏。双方父母也一起汇聚到南京,把领结婚证的仪式感拉满。

    江苏是“跨省通办”的首批试点。数据显示,2021年6月1日至今,全省办理“跨省通办”和“省内跨区域”婚姻登记7.4万对、27.8万对,群众办理婚姻登记更加便捷高效。婚姻登记机关也搬进了公园、景区,如南京夫子庙、莫愁湖,无锡蠡湖,苏州耦园等。截至目前,全省已打造景区婚姻登记点28处、户外颁证基地90处、婚俗文化馆(文化长廊)74处、婚姻文化创意街区18处。“通办”让外地人也可以预约心仪的婚姻登记点,亲朋好友相聚一处,见证喜悦,还带动“甜蜜经济”逐渐兴起。

    同时,各地婚姻登记部门的数字化转型也在加快,为“全国通办”打下基础。据悉,江苏仅去年就受理“公民婚户育一件事一次办”申请223656件,办结216821件。

    江苏婚姻登记预约系统提供网站、江苏政务服务APP、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预约服务,并具备分时段预约功能。全省婚姻登记处配置多功能自助服务一体机,可先行信息预录、材料预审、身份识别等,节约办理等候时间。

    另外,《条例》规定,当事人应当对所出具证件和书面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出具虚假证件或者书面材料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相关信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将进一步推动建立婚姻登记诚信体系,督促婚姻登记当事人对个人提供证件材料及所作申明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婚姻证书上盖下的不仅是法律印章,更应镌刻文明传承的印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大操大办”到“简约新风”,这场涉及婚姻家庭的制度变革,既是社会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的进一步融合,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当千万个家庭的“小确幸”与新时代文明同频共振,我们终将绘就“家和人兴百业旺”的盛世图景。

当前:A4版(2025年04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