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记者、律师,旅行社害怕什么?
◎ 刘霁月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近日有网友注意到,一家旅行社的一个旅游项目对报名旅客的身份有诸多限制,其中不收记者、律师、旅游行业和珠宝玉石从业者的规则引发热议。经检索发现,多家旅行社都明文要求不收记者和律师等行业人员。

    这种赤裸裸的职业歧视不仅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的规定,更折射出一种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某些行业正在试图构筑信息壁垒,通过排斥监督来维持不透明的经营模式。当商业机构开始恐惧阳光,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对特定职业的偏见,还是对自身经营行为的不自信?

    旅行社给出的解释往往冠冕堂皇——担心“专业打假”“过度维权”。但细究之下,这种说辞根本站不住脚。记者和律师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职业,与其他消费者一样享有合法的旅游权利,区别仅在于他们更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旅行社将“懂法”等同于“麻烦制造者”,实质上暴露了其希望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维权无门的真实心态。

    更深层次看,这种职业歧视反映的是市场诚信体系的溃败。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服务提供者应当以质量取胜,而非依靠信息不对称获利。当企业开始系统性地排斥具有专业知识和维权能力的消费者时,往往意味着其商业模式建立在经不起检验的基础之上。旅游行业长期存在的强制购物、虚假宣传、合同陷阱等问题,恰是这种畸形商业伦理的产物。旅行社对记者、律师等行业人员的防范,更像是对行业潜规则可能被揭穿的恐惧。

    从法律视角审视,这种职业歧视已经触碰了红线。某些旅行社的做法,明显构成了对特定职业群体的歧视性待遇。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歧视正在从个别企业的自发行为演变为行业潜规则。当多家旅行社不约而同地排斥相同职业群体时,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行业联合歧视,对此监管部门不能视而不见。

    解铃还须系铃人。破除这种职业歧视,需要多方形成合力。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出手,对明目张胆的职业歧视条款进行清理整顿,维护市场公平秩序。旅游行业自身更需要刮骨疗毒,从提升服务质量、规范合同条款等根本问题入手,而非通过筛选消费者来规避问题。

    记者和律师被排斥的现象,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信任危机的缩影。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存在“害怕阳光”的商业;一个成熟的市场,理应有勇气接受任何职业消费者的检验。旅行社拒收记者、律师的闹剧,应该成为我们反思商业伦理、重建市场信任的一个契机。

当前:A4版(2025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