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海晚报》报道,“不管是否刮风下雨,每天若是没有健步走一万步以上,手机里的跑步软件显示没有达标,我就会心神不宁、坐卧不安。”4月18日下午,“健身达人”洪丽华说起自己的健身强迫症,“讲真,在我们这个有着100多人的跑友团圈子里,不只是我有这种感觉,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感受。”
从步数统计到心率监测,从睡眠时长记录到卡路里消耗计算,“健康数据”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借助这些数据,我们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健康。但一旦过度依赖,“健康数据”就可能沦为 “健康枷锁”,使我们陷入“电子牢笼”,反而损害健康。
不可否认,“健康数据”能够提供直观、量化的健康参考,帮助个体清晰了解自身身体状况,从而制定或科学调整合理的健康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数据”堪称优秀的“健康管家” 与“健康助手”。然而,科技是把“双刃剑”。过分依赖“健康数据”,人们可能会因数值波动而惶惶不安,进而产生焦虑情绪。
“健康数据”沦为“健康枷锁”,一方面源于人们缺乏理性看待“健康数据”的意识,另一方面与数据偏执心理有关,此外,商家大肆渲染的“完美健康数据”概念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打破这一枷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健康并非数据的简单堆砌,而是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状态的综合体现。我们应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健康数据,将其作为了解身体状况的参考,而非衡量健康的唯一标准。其次,要听从专家和医生的建议,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健康计划。再次,对待“健康数据”不应过于偏执,要学会动态看待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与波动范围,避免仅关注某一短暂时间点的绝对数据;应着眼于长期变化,而非执着于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的数据波动。同时,社会也应营造更加多元、包容的健康氛围,引导人们关注健康的本质,而非盲目追求数据“完美”。
当“健康数据”不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而是真正成为助力健康生活的工具时,我们才能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长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摆脱数据的桎梏,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健康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