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守护绿色“活化石”
◎ 刘予涵

    据《河南日报》报道,4月20日,由河南省林业局牵头组织,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制定的《古树名木保育技术规程》正式实施,标志着河南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古树名木被誉为“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做好保护工作,既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尽管不少地方建立了古树名木保护制度,也取得显著成效,但面临的威胁依然不容忽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古树名木正面临着非法砍伐、新建项目、病虫害侵袭以及养护知识缺乏等多重威胁。

    保护古树名木作为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绝不是围个栅栏、挂个标牌那么简单,而是要在法治化、规范化、精准化上下功夫。此次,河南省发布的《古树名木保育技术规程》,列出了多样的保育措施,涵盖了平时所遇到的常见问题,为古树名木的科学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古树名木撑起了“保护伞”。

    近年来,随着古树名木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为活动的干扰大为减少,而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病虫害等已成为威胁古树名木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科技支撑,提高保护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树名木进行精准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其生长状况和潜在风险,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和营养管理等生境管理,提升古树的生长质量。另一方面,针对古树名木常见的病虫害问题,积极探索科学的救治方法,为古树名木保护筑起一道坚实屏障,以科技之力守护好这份珍贵的绿色瑰宝。

当前:A4版(2025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