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托育缘何身陷“冰火两重天”?
◎ 许朝军

    据《半月谈》报道,承担“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的托育服务,事关千家万户,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配套支持措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但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当前多地普惠托育发展遭遇尴尬:一方面,许多家长有强烈的送托需求,却找不到合适托位;另一方面,不少建好的托育机构乏人问津,面临招生难题。

    现实中,幼童家庭对普惠托育需求旺盛。不少家庭想送托却找不到合适托位,“送托难”成为困扰不少家庭的“小”烦恼。

    普惠托育缘何身陷“冰火两重天”?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背后原因。首先是重硬件轻服务所致。大部分地方发展普惠托育侧重于“供位”,不少地方在每千人口拥有4-5个托位达标率方面下力气,在硬件设施上下功夫,建是建到位了,但后续运营管理中出现了专业托育人员不足、师资培训管理不规范、卫生环境不达标、喂养服务不专业等问题和短板,导致家长“不敢托”。其次是规划布局不合理。有需求的地方没有建,建成的地方用不上,个别小区周边托育机构集中,而有的地方却“一位难求”,导致“托位供给”与社会托育需求脱节。最后是成本偏离普惠愿景。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我国近九成托育机构是民办机构,平均收费价格(不包括餐费)为每孩每月1978元,一线城市在5500元以上,而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月均仅3442元,这对普通家庭而言,成本支撑难度可想而知。

    普惠托育唯有群众“愿意托”“方便托”“托得起”,才能名副其实并实现“幼有所托”美好愿景。普惠托育要想走出身陷“冰火两重天”的发展尴尬,就必须在科学布局、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凸显普惠等方面入手。从规范角度发力,要围绕人口变化趋势,科学研判托育需求,精准优化托育机构布局规划,让供需匹配一致。同时,要紧紧围绕提升托育服务质量强化规范管理,从托育专业化师资配备、托育服务标准化管理提升、师资培训质量提高、服务质量评价监管、家园开放监督等方面入手,加大托育机构服务管理、人员资质、卫生保健、消防安全等监管力度,让托育服务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而让家长满意放心,消除“送托难”与“不敢托”的尴尬。

 

当前:A4版(2025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