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河北文化旅游景区“集群式”建设
◎ 江冠男 宋宇 王奕丹

    “数字人文”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样态革新,并从深层影响着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型。面对“数字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语境,河北省内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呈现出以“数字人文”理念为主导的“集群式”态势。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数字化整合与智能化还原,还是对文化景观的文学化描述与影像化传播,以及文化产业的研学化开展与项目化运营,均带有鲜明的科技赋能导向、时空联动效应与文脉延展趋势。河北地处京畿要地,既是燕赵文化演进、近现代革命思想传播与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镇”所在,也是诸多经典文学场景、文化名人故居与革命斗争遗址的“聚集”之地。在具有丰富、多样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景区“散点式”分布与景观“固态化”呈现等局限。如何统筹全域旅游资源、形成地域文化特色、盘活区域文创生态,是河北文化旅游产业“破圈”突围的难点所在。具体到近年来河北旅游景区建设,类似“大运河风情体验之旅”项目推出与“保定环城水系”工程打造均体现出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融游式”实践。此外,那些带有数字科技感的景观设计与富含人工智能化效果的景区讲解等也成为了《加快建设数字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推出以来及时且有效的“数智化”探索。

    一、文化记忆的新质化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下文旅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主要以数字媒体、人工智能、互联/物联网科技发展为支撑,体现出资源整合方式、景区管理模式与场馆设计理念的“数智”导向。无论是“河北数字博物馆公共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雄安印象”展览馆等诸多“地方化”实体规划展馆的建成开放,还是莲池书院博物馆(原名保定市莲池博物馆)与淮军公所博物馆/中国古戏楼博物馆等古迹旧馆的修缮与更新,均致力于文化“冀”忆的“新质化”转换。一方面,文史展馆普遍通过文旅大数据、数字影像科技与线上智能导览,实现“燕赵文脉演进”“莲池古韵传承”“古戏楼历史变迁”等知识谱系的系统整合;另一方面,数字展厅综合运用裸眼3D、增强现实(AR)与多媒体触屏互动等数字科技,形成“相关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场景”“景区航拍实景”的动态呈现。“数智”科技不仅为景区铺设了一条接续河北历史文化的传播路径,更作为一种整合方式使这种“文化‘冀’忆”知识化、体系化与具象化。不同于传统吃、住、行、游、购的“一站式”经营理念,“数字+”/“智能+”景区展览更多注重游客的文化感知与沉浸式体验。作为河北文化旅游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其通过对线上/云端共享大数据词条、VR/AR全景影像资源与现存/复原实体化历史遗迹的融合,构成了对省内文化旅游资源的系统整理、“活”化演绎与集中呈现。

    二、文化景观的数智化宣传

    “数字人文”理念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限于对景区影像资料的数字编码与信息传导,更体现为对相关历史掌故的文学化解析与智能化讲解。比如,高校名师团在景区直播经典赏析课,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分享民间故事会,作家形象IP设计打造“AI大先生”,真人NPC(非玩家角色)引导参与沉浸式情景演剧模式等,均构成了近年来河北省文化旅游景区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典型示范。

    以“文”绘景,借文学经典与文人轶事讲述河北往事,形成以景区实景为主题单元的数字讲解模块。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莲池书院博物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与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等景区讲解中,特别加入文学性、故事性元素,并充分围绕数字虚拟景观、历史复原场景,完善“人文+数字”的场馆讲解模式,实现景区相关文史资源的动态化展示与影像化呈现。以“史”为线,从历史人物成长、革命文化传播与区域经济发展等不同维度整合资源,开发以文化谱系为专题的景区游览线路或文物影像巡展,比如,“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主题巡展”“中国古戏楼历史陈列”“莲池书院展”“雄安印象”等。在全景VR在线观摩、AI在线科普等数字科技加持下,该类“人文+”主题历史展览有效打破传统展馆的时空限制,助力省内文化旅游资源数字矩阵的全面铺设。

    三、文化产业的研学化发展

    对比全国范围内旅游文化产业规划的全域格局与线路体系,河北省旅游景区建设(尤其是红色文化旅游)呈现出校管联动、学研共筑的发展趋势。不仅有以华北联合大学遗址、原保定育德中学旧址与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旧址等为“基底”建立的校史纪念馆,具有联动中国人民大学、保定育德中学与保定师范学院等共建校史教育基地的革命历史资源;也有包括在孙犁、梁斌等革命作家故里完善修建的名人纪念馆/文学馆,展陈出较为完整的作家生平介绍、文学创作年表,并能够较好再现《荷花淀》《红旗谱》《小兵张嘎》等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改编场景,为走近革命文学经典、研习革命文学历史搭建文学教育平台。文化景观与文学资源的深入联动是推进河北红色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基本路径,前沿数字科技赋能与现代游学理念创新发展是实现河北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伴随着“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管校合作”建设开展,省内陆续推出“李大钊纪念馆——河北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燕赵文旅”新文科创新创业团队等研究机构、教学团队,围绕“数智化”科技与“研学游”理念创新,开展文化教育与旅游产业双向建设。作为“数字人文”视域下河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研究的标识性成果,“人文+”知识图谱、“文旅+”高端智库、“文史+”检索平台等数据库成为了文化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要模块与主要方向。以“研学游”为相关选题的科研项目,致力于智慧旅行在数字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影响并推进着文化旅游资源在数字空间领域的融合、转化与创新。【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本文系河北大学2025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河北红色旅游景区资源‘集群式’生态链建设”项目(项目号:DC2025212)阶段性成果】

 

当前:B2版(2025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