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给第二故乡做点有意义的事”
——记“中国好人”谢鹏志
◎ 本报记者 施华琼

扫码看视频

    “当时建设者劈开24座山头,盘绕100多道山梁,跨过15条溪流,3次改变设计方案,建造18座长7335米石拱渡槽,最终修成全长85.81公里的引水工程——向东渠……”4月12日,在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医院“向东先进事迹”学习会上,78岁的谢鹏志以亲身经历,将医护人员带回那段建渠的激情岁月。

    向东渠被誉为“江南红旗渠”,凝聚着上世纪70年代云霄、东山两县5万余名建设者的拼搏和汗水。作为这项伟大工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谢鹏志把向东渠的先进事迹带到了田间地头、工地一线以及外县市。云霄县医院党委书记汤伟华聆听谢鹏志的宣讲后深受触动,他说:“谢老的宣讲让我们更有干劲,他对向东渠的坚守和热爱让我们敬佩。”

    谢鹏志23岁就在云霄县投身建渠,把云霄县当做自己的第二家乡,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向东渠事迹的挖掘、保护与传承。2016年,68岁的谢鹏志决定要创办一间小型向东渠展示馆。
    面对资金短缺、收集资料困难等问题,谢鹏志没有退缩,他四处打听,遍访当年的建设者、指挥部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甚至到外县征集实物。他亲自设计版面、撰写文字、提炼内涵,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排版编辑文集、影集、建设实录,并自费印资料,拍摄访谈录,还自费租赁场地、聘请工人布展等,前后投入上百万元。

    “你一个个体户赚钱难,这样大把大把烧钱值得吗?”面对质疑,谢鹏志坦然回应:“我只是在为第二故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经过自筹自建,2018年5月,“向东渠展示馆”正式开馆,展出与向东渠建设相关的车辆、工具、报刊、纪录片、照片、手稿等150余件老物件。谢鹏志介绍:“效果很好,2020年我又创建了170平方米的第二展馆,馆藏300余件实物。两馆吸引了400多个单位参观学习。”身为馆长,他身兼数职,热情免费解说,开展宣传活动500多场,还免费赠阅书籍。

    2020年,云霄县委立项建设“向东渠先进事迹教育实践基地”和“向东渠事迹展示馆”。谢鹏志贡献出所有展品,并参与设计布展。新展示馆如今已成为党员干部开展活动的重要平台。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谢鹏志,依旧步履不停。作为荣誉馆长,他偶尔客串讲解。他参与指导的大型潮剧现代戏《向东渠》荣获多个奖项,引起热烈反响。2025年1月,谢鹏志荣登“中国好人榜”。

 

当前:1版(2025年04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