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出好民风 “易”出新风尚
——甘肃敦煌市以移风易俗为抓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 张琪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以《甘肃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酒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为契机,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向纵深发展,让文明的种子根植群众心田,让文明新风吹拂城乡每个角落,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筑牢“红色堡垒”

    构建文明治理框架

    敦煌市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共治+社会参与”的文明治理框架,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见效。各镇建立“支部引领、实践所(站)牵头、村组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坚持“党委推动、党员带动、党群联动”原则,推动移风易俗和党建深度融合,将移风易俗、文明乡风等纳入主题党日活动内容,盘活农家书屋、文化广场、道德讲堂、多功能活动室等各类资源阵地,将移风易俗的触角全面延伸到广大群众中。2024年累计开展“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560余次。

    敦煌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方案》和移风易俗月调度制度,进一步明确红白喜事办事流程、宴请范围和标准,严格执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推动移风易俗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创新“参与机制”

    激活长效治理动能

    “违反村规民约不得参与村级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彩礼限高应该定个标准,党员干部应该带头抵制高价彩礼……”在阳关镇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民情恳谈会上,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们热火朝天地讨论如何进一步修订完善本村的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更简洁、更明了、更易懂。全市8个镇、56个行政村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会议充分征求民意,完善各村的村规民约,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抵制高价彩礼、简办红白喜事、勤俭节约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中,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性作用,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群众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

    走进敦煌市七里镇三号桥村“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标注明确的商品兑换积分映入眼帘。货架上,洗衣液、洗洁精、抽纸、洗衣盆、晾衣架……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村民们正在用自己通过参与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获得的积分,兑换货架上心仪的商品。为用好全市65个“积分超市”,敦煌市探索并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将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纳入积分范围,用文明行动赢得积分,攒积分兑物品,营造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的良好氛围。

    破除“顽固壁垒”

    探索婚俗改革路径

    “我们从布置灵堂开始,用绿叶绢花取代传统的扎纸幔大摆灵堂的方式,用白花黑纱取代传统的披麻戴孝,用播放哀乐取代传统的吹吹打打……”在敦煌市肃州镇祁家桥村,敦煌市红白事移风易俗促进会副会长薛志财正在和村民商讨老人身后事如何操办。在详细了解了移风易俗促进会的丧事操办流程后,当事人当场决定按照新风俗来操办父亲的丧事。

    敦煌市坚持以推进乡风文明为目标,以殡葬服务协会、红白事移风易俗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和各镇、村红白理事会为载体,移旧俗、倡新风。各镇定期召开红白理事会会议,规范村中的婚丧嫁娶等事宜,同时将红白事执行情况纳入“红黑榜”“积分超市”和“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内容,激发群众学习标杆、争当标杆的内生动力。敦煌市大力实施“文明素养提升示范系列行动”,举办敦煌市“山泉为证·情定敦煌”推进婚俗改革弘扬文明新风520结婚登记集体颁证仪式,组织360余名单身青年开展“缘起敦煌·情定七夕”联谊活动,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健康向上的现代婚恋观。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也依托“我们的节日·七夕”等传统节日,大力开展婚俗改革宣传,倡导文明婚嫁新风,营造推进婚俗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当前:A3版(2025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