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 阿梅娜·阿布力米提

    在数字经济全面重塑全球教育生态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全新的发展语境。Z世代学生群体深度沉浸于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内容传播、师生互动、价值引领等维度的效能短板逐渐显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要求,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需要突破将教学内容简单数字化的浅层思维,构建数据驱动、智慧互联、动态反馈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对此,高校应通过智能数据平台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可视化追踪,利用沉浸式数字技术促进价值认同的深层建构,依托教师数字化素养的提升增强育人实效,这是应对数字文明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挑战的必然要求,亦是培育具备正确价值观的数字公民的系统性工程。

    一、搭建智能思政教育数据平台

    高校智能思政教育数据平台搭建需遵循“全要素贯通、全流程覆盖、全场景适配”原则,构建包含数据采集、算法解析、动态干预的架构体系。在数据采集层面,高校应整合教务管理系统、校园网络行为日志、课堂互动反馈、社会实践记录等多源信息,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论坛发言、课程作业、社交平台文本展开情感倾向与价值观特征分析,形成覆盖认知、态度、行为的三维评价体系;在算法解析层面,高校可研发个性化推荐引擎,依托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认知画像—教育资源”匹配模型,针对不同群体的思维特征制定差异化内容推送方案,尤其要涵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清单、红色虚拟展馆参观路径、时政热点解析专栏等;在动态干预层面,高校可开发动态预警系统,设置意识形态风险关键词库与异常行为模式识别规则,当监测到网络舆情波动或学生群体性认知偏差时,自动触发“教师人工复核—专家会诊研判—定向教育补偿”的闭环响应机制。此外,高校应建立校际数据共享联盟以打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的数据壁垒,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部门教育成效的可信追溯与协同优化,同时配备边缘计算节点保障隐私安全,采用联邦学习框架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确保在相关法律框架下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二、创新互动式数字教学模式

    高校创新互动式数字教学模式需构建“具身认知—情感共鸣—价值内化”的立体化学习场景。在技术应用上,高校应开发虚实融合的思政教学元宇宙平台,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党史重大事件现场,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历史情境,利用触觉反馈设备感知革命文物细节,结合空间音频技术营造历史现场的集体情绪场域;内容设计方面则应构建“问题链驱动—游戏化引导—分支叙事”的交互框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闯关任务,在虚拟社区设置道德困境抉择节点,通过多结局剧情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利己主义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教学方法方面可推行“双师协同授课”模式,由主讲教师操控虚拟数字人进行理论讲授,助教通过实时弹幕墙捕捉学生困惑点,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即时生成可视化案例库,把抽象命题转化为动态数据图谱展示政策关联效果;教学评价方面要引入眼动追踪和微表情识别技术,量化分析学生在虚拟场景中的注意力分布和情感波动曲线,结合认知神经科学原理优化教学节奏,实现从“知识记忆考核”到“价值认同度评估”的范式转变。

    三、强化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

    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需遵循“分层进阶、虚实结合、人机协同”的培育路径。在培训体系设计方面,高校可构建“数字素养通识课—学科教学融合课—技术伦理研讨课”三级课程模块,其中通识课涵盖教育大数据解读、智能工具操作、数字版权法规等内容;融合课通过组织跨学科工作坊,引导教师将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到学生思想动态研究中,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校园文化传播仿真模型;伦理课则聚焦算法偏见防范、虚拟身份伦理、人机协作边界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在实践平台建设上,高校应搭建思政教学数字实验室并配备智能教案生成系统、全息投影教学模拟系统、学生认知轨迹可视化面板等设备,以支持教师开展“AI助教协作备课”“混合现实课堂推演”“教育大模型微调训练”等实战演练。在激励机制创新层面,则可实施“数字教学能力认证制度”,将虚拟教研室建设成果、原创性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人机协同教学创新案例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同时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研究课题,支持教师在教育神经科学、智能体伦理、元宇宙德育等交叉领域进行探索。另外,高校要构建教师数字能力发展共同体,借助教育大模型搭建跨校经验共享平台,利用协同过滤算法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形成“技术骨干引领—院系分层辐射—校本资源反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四、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高校要积极搭建智能思政教育数据平台,创新互动式数字教学模式,并强化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积极推动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高质量发展,这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型的必要路径,也是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新疆财经大学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知识图谱赋能新形态研究生课程高质量建设探索与实践”)

 

当前:B2版(2025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